第二十八章 潜在补税金额(1 / 3)

加入书签

    会议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沈白婕将税务报告翻到资金流向分析部分,指尖轻点其中一个复杂的图表。

    “让我们从最基础的开始,毕总。”她的声音冷静得像在做一个寻常的业务汇报,“星辰贸易、太平洋控股、环球商贸——这三家注册在维京群岛的子公司,在过去三年间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资金闭环。”

    毕晨靠在椅背上,姿态看似放松,但紧抿的唇角泄露了他的真实情绪。“集团公司间的内部交易而已,沈总未免大惊小怪。”

    “内部交易?”沈白婕轻轻摇头,“那么请解释,为什么这个闭环内的交易利润率始终稳定在42%到45%之间,而行业平均水平只有15%?”

    她不等他回答,直接翻到下一页:“更令人好奇的是,这些‘利润’最终都流入了创新科技基金。而这家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她故意停顿,抬眼看向毕晨,“低得令人费解。”

    毕晨的指尖无意识地在扶手上敲击:“投资本来就有风险,沈总作为企业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我当然明白。”沈白婕微微一笑,“所以我才特别关注了这家基金的投资标的。比如这家...”她指向报告上的一个名字,“未来生物科技,注册在开曼群岛,主营业务是...海藻养殖?”

    毕晨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有趣的是,”沈白婕继续道,“这家海藻养殖公司在被投资前三个月,刚刚完成股权变更。而新股东之一,恰好是毕总您大学时代的好友,张启明先生。”

    会议室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毕晨终于收起了那副漫不经心的表情,目光锐利地盯着报告上的那个名字。

    “商业合作,讲究的是你情我愿。”他的声音依然平稳,但已经带上了明显的防御意味。

    “确实。”沈白婕赞同地点头,“所以当毕氏以高于市场估值30%的价格收购科赫集团时,也是你情我愿的交易吗?”

    她翻到报告的下一部分,科赫收购案的详细分析展现在两人面前。

    “四十二亿欧元的收购对价,产生十一亿欧元的商誉。”她逐条分析,语气平稳得像在念一份购物清单,“通过新加坡的SPV架构,每年产生三点六亿欧元的利息支出。而这些支出,在新加坡抵扣了应纳税额。”

    毕晨终于坐直了身体:“收购定价是基于专业的估值报告,税务安排也完全合法。”

    “合法?”沈白婕轻轻重复这个词,像是品味着它的含义,“那么,这份对赌协议呢?”

    她将一份复印件推到毕晨面前:“科赫集团在被收购前六个月,与欧洲创新基金签订的对赌协议。如果未来三年业绩不达标,科赫需要支付巨额补偿。而这家基金的唯一合伙人...”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