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找上来的麻烦(1 / 2)

加入书签

事实上,在西辽之前,中原王朝就有跟中亚的穆斯林国家有过交战。

早在唐玄宗天宝年间。

唐朝西域都护府的大军,就在中亚与诸多穆斯林国家有过多次交手。

影响比较大的一次,是唐朝大将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

因为葛逻禄人突然叛变,导致唐军失利,最终战败。

史称“怛罗斯之战”

这是伊斯兰文明圈与大唐几次边境冲突中,唯一一次打胜唐朝的安西军。

虽然无法令唐朝伤筋动骨,甚至不能影响唐朝对西域的掌控。

但至少保住穆斯林文明的底线,阻止唐军继续西出。

在中亚各个国家的史书中,自然是以胜利者自居,对这场战争大书特书。

但耶律大石主导的“卡特万草原之战”

,中亚文明就无法回避了。

耶律大石率领西辽大军,以少胜多。

最终,塞尔柱帝国的十万联军全线崩溃,阵亡三万多人,仓皇西逃。

西辽一举奠定了自己在中亚的霸主地位。

这一战,其影响力远盛唐。

不但从此中亚很多民族用“契丹”

的音一代指中原王朝。

甚至在耶律大石去世后多年,很多国家仍用“大石”

称呼西辽的后代君主。

就连远在欧洲的基督教,都误以为耶律大石是信仰基督教的东方信徒。

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号,叫做“祭司王约翰”

并且大加宣扬,记录在基督教的文献里,以鼓舞士气。

在中世纪流行的多部虚构作品,还给这位“祭司王约翰”

加上了一系列神秘光环和传说故事。

说他是什么东方三博士的后裔,宽厚和正直的君主。

统领着一片充满财宝和珍禽异兽的土地,财富多得难以想象。

领土里有“亚历山大之门”

和“不老之泉”

等等。

甚至还有传说认为,耶稣基督曾应许使徒约翰将活着见到他的再临,因此祭司王约翰,是一位拥有不老不死之身的使徒……

想到这里,张天不禁一笑。

耶律大石这个“祭司王约翰”

名号的由来,跟自己的“仙人”

光环一样。

有阴差阳错的成分,也有有心之人的故意推动。

当时正值欧洲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战败期间。

十字军遭遇中亚的塞尔柱突厥军队,屡屡吃瘪,打了不少败仗。

伊斯兰教徒让基督徒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疲于奔命,最后不得不折返回欧洲。

没想到过了几年,欧洲那边就听说令他们头皮麻的塞尔柱军队,在卡特万吃了大败仗。

因为西辽采取的是“宗教自由”

的政策,统治的疆域里有很多基督教徒。

这些教徒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回到欧洲后,就将耶律大石宣扬信奉基督教的祭司国王。

将他吹捧成是基督教在东方的伟大拯救者和扞卫者。

因为基督教是一神论。

在很多信徒眼里,是很难理解“宗教自由”

这样的政策的。

一个国家,要么是由基督教主导,要么是由伊斯兰教徒主导。

一个信教的国王,绝不可能允许自己国土信奉第二种宗教。

所以,这个说法很有市场,深受欧洲基督教徒的追捧。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位所谓的“祭司王约翰”

,不但不是基督徒,而是一位信佛的儒生。

光是“信佛的儒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