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交流会上的刀光剑影(1 / 2)

加入书签

全省青年技术骨干经验交流会的会场,设在省城工业大学的大礼堂里。

台下坐满了来自全省各大厂矿、研究所的青年才俊,以及各级领导、专家教授。

气氛庄重而热烈,但也暗流涌动。

我坐在后台准备区,手心里全是汗。

言稿已经倒背如流,但在杨振华老专家那意味深长的目光和赵科长锐利的审视之后,我知道,今天的言绝不能出一丝差错。

“别紧张,”

清清清冷的声音在脑中响起,带着一丝安抚,“就当台下坐着的都是萝卜白菜。

有我们呢,他们问什么,我们答什么。”

【心率偏高,建议进行三次深呼吸。

已启动应急应答预案,覆盖可能提出的刁钻问题范围。

】罗一鸣如同最可靠的后盾。

【加油佐佐!

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技术直觉’!

】古博士给我打着气。

轮到我了。

我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

灯光打在脸上,有些晃眼。

我能感觉到无数道目光聚焦在我身上,有好奇,有审视,有不屑,也有期待。

我定了定神,开始按照准备好的稿子言。

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语适中,重点突出实践经验和与老师傅的结合,偶尔引用一两个夜大刚学到的简单理论术语,显得既接地气又有那么点理论高度。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台下不少人听得频频点头,尤其是那些来自基层厂矿的代表,对我的很多“土办法”

深有共鸣。

然而,到了提问环节,真正的考验来了。

先难的果然是工业厅的赵科长。

他推了推眼镜,问题依旧刁钻:“沈招娣同志,你刚才提到通过声音判断主轴轴承的初期磨损,那么请问,对于不同转、不同负载下的同一种轴承,其磨损初期的声音特征变化规律,你有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数据采集和频谱分析?或者说,你的判断更多依赖于一种…模糊的经验感觉?”

这个问题极其险恶,直接质疑我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重复性。

如果回答不好,很容易被贴上“经验主义”

、“不科学”

的标签。

我心中凛然,按照罗一鸣的提示,从容回答:“赵科长的问题非常专业。

目前我确实主要依靠经验积累和与老师傅的交流。

您提到的数据采集和频谱分析,是设备故障诊断的未来展方向,也是我们努力学习的目标。

但在现有条件下,我们认为,将复杂的现象转化为工人同志容易理解和操作的‘特征描述’,同样是提高生产效率、保障设备安全的重要手段。

科学的目标是指导实践,而实践的经验也能反哺科学。”

我的回答不卑不亢,既承认了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又肯定了其现实价值,还将问题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

赵科长点了点头,没再追问,但眼神深处的探究意味更浓了。

接着,又有几个专家和青年代表提问,有的问具体案例,有的问推广可行性,都在罗一鸣的预案范围内,被我一一化解。

就在我以为即将顺利过关时,一位坐在前排、一直沉默不语的老教授开口了。

他头全白,面容清癯,是省内着名的力学专家。

“沈招娣同志,”

他的声音缓慢而清晰,“我注意到,你在描述几个齿轮传动故障案例时,对受力点的判断异常精准。

这似乎需要非常清晰的静力学和动力学概念。

我很好奇,你是如何在缺乏系统理论学习的情况下,形成这种…近乎本能的精准判断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