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声名远扬与指南风波(1 / 2)

加入书签

周伟的建议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将玄乎的“听声辨位”

转化为白纸黑字的“操作指南”

,这无疑是个绝妙的主意,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堵住悠悠之口。

我立刻投入到这项新工作中。

每晚从夜大回来,或者周末休息时,我就伏在新宿舍的书桌前(一张厂里淘汰下来的旧办公桌),在两位博士的远程指导下,开始“编书”

大业。

过程比想象中更艰难。

罗一鸣能提供最精准的故障模型和理论推导,但他的语言过于冰冷和数学化,全是公式和概率。

古博士则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各种“古氏妙招”

,但往往过于跳脱,甚至带点危险(比如他建议用铁锤敲击特定部位通过回声判断内伤,被罗一鸣严厉否决)。

我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提供的海量信息,用这个时代工人们能听懂的大白话,条理清晰、步骤明确地写出来。

“这个地方,‘轴承异响伴随周期性振动,可能为滚珠磨损或保持架断裂’,能不能改成‘如果听到咯噔咯噔有规律的响,摸着机器还一阵阵哆嗦,八成是里面轴承的珠子或者夹珠子的架子坏了’?”

我尝试着翻译。

【语言精度下降87,但可理解性提升3oo。

批准。

】罗一鸣评价。

【哎哟,这么一说多没劲!

应该叫‘轴承的哀嚎与颤抖’!

多形象!

】古博士抗议。

清清偶尔飘过来看一眼,点评一句:“啧,比天书好看点。”

除了语言,另一个难点是配图。

这个时代没有电脑绘图,所有的结构图、示意图都需要我手绘。

幸好我前世学设计的底子还在,虽然画不了精细的工程图,但画个简单的原理示意图、标个故障点还是没问题的。

《机械设备异常声响判断与初步处置指南(初稿)》就这样一页页艰难地诞生了。

里面没有高深的理论,全是接地气的描述、实用的排查步骤和拙朴但清晰的示意图。

我先把初稿拿给周伟看。

他翻了几页,眼睛就越瞪越大,最后激动地一拍大腿:“沈招娣同志!

这…这太实用了!

比厂里的那些操作规程明白多了!

好多老师傅积攒多年的经验,你都给总结出来了!”

得到肯定后,我鼓起勇气,将稿子整理好,交给了陈副总工。

陈总工拿着那厚厚一沓手稿,翻看了很久,脸上的表情从疑惑到惊讶,再到最后的凝重和赞赏。

“小沈啊…”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你这…真是下了大功夫了啊!

这写得…太好了!

太实用了!”

他显得有些激动,“这东西,不仅咱们厂能用,我看很多厂子都能用!

我这就拿去给厂长看看,争取厂里印刷一批,下各个车间学习!”

厂里的动作很快。

没过多久,一本本油印的、散着墨香的《指南(试行版)》就分到了各个车间和科室。

起初,一些老师傅和文化高的技术员还对这本“土办法”

手册嗤之以鼻,觉得不够“科学”

但很快,就有年轻工人按照上面的步骤,真的快排查出了几个以往需要老师傅凭经验琢磨半天的小故障!

口碑迅酵。

这本语言通俗、步骤清晰、配图直观的小册子,瞬间成了厂里的抢手货,甚至有人私下里手抄传播!

厂领导乐开了花,觉得这是职工技术创新的重大成果,把我好一通表扬,还了二十块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