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号角(1 / 2)

加入书签

    徐根指导那番关于“钝刀”与“静水流深”的越洋箴言,如同在林阳心中投入一颗石子,漾开的涟漪改变了他内心的流向。这种改变,并非立刻体现在激昂的演讲或外露的情绪上,而是以一种更沉静、更务实的方式,悄然渗透到了接下来的训练备战中。

    下一次训练课开始前,队员们照例围在一起,等待着队长的例行讲话。大家的表情或多或少还带着些上一场恶战的疲惫和对舆论风波的些许残留情绪。

    林阳站在中间,目光平静地扫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孔。他没有提高音量,也没有挥舞手臂,声音沉稳得像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

    “兄弟们,上一场比赛,我们赢了。三分,零封,我们做到了赛前说的。”他先肯定了成果,但话锋随即一转,“但过程,我们都很清楚。很艰难,很混乱,我们差点就被拖进了对方最喜欢的节奏里——那种除了犯规和冲突,毫无足球可言的节奏。”

    他顿了顿,让每个人都能回想起那九十分钟的窒息感。

    “裁判的尺度,对手的小动作,客场的气氛,甚至我们自己赛前说过的话……这些都可能会成为干扰我们的因素。未来的比赛,只会更激烈,更重要,对手会用各种办法来试图让我们失控。”

    他的语气变得极其认真:“我们不能每次都被动反应,指望裁判公正,或者指望对手文明。我们要主动控制我们自己。”

    “所以,从今天开始,直到赛季结束,”林阳的目光变得锐利,“我们的训练,要加一项内容:应对混乱,保持冷静。”

    队员们的神情都专注起来。

    “什么意思?”林阳解释道,“就是在高强度、高对抗的训练中,在模拟的争议判罚和对手挑衅下,我们要学会用脑子踢球,而不是用脾气踢球。”

    他转向丰塞卡教练,点了点头。丰塞卡显然早已和他沟通过,示意助理教练开始执行特殊的训练计划。

    1.对抗中的“犯规”演练:队内分组对抗赛,强度直接拉满。教练组故意放宽吹罚尺度,允许更激烈的身体接触,甚至默许一些隐蔽的小动作。当年轻气盛的罗克又一次被“犯规”放倒,气得跳起来要找对方理论时,林阳第一时间不是去拉架,而是大声吼道:“罗克!起来!快发任意球!他们在后面!”他指着对方因这次冲突而略显松懈的防守空档。罗克愣了一下,瞬间反应过来,爬起来快发球,果然制造了一次威胁。

    2.“误判”下的心态调整:教练有时会故意吹掉里尔队的漂亮进球,或者给出一个明显不利于他们的界外球、角球判罚。起初,队员们会习惯性围上去抱怨,情绪明显受到影响。林阳则会拍着手召集大家:“好了!判了就判了!当0-0重新踢!防守站好!专注下一分钟!”他不断强调“下一分钟”、“下一个球”,将队友的注意力从对过去判罚的不满,强行拉回到当下的比赛中。

    3.“挑衅”的冷处理:甚至会有助理教练或者青年队球员扮演“对方恶人”,在训练中进行言语上的垃圾话挑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