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反思案件促成长(2 / 3)

加入书签

闹频率、对外界反应。我原本只是习惯性记录,后来发现——有些数据,和警方介入的时间点有关。”

    她指着一张折线图:“第三天到第五天,是孩子对亲生父母产生识别的关键期。陈建国女儿第一次主动叫‘爸’,是在我们带她见父亲的第四天凌晨。而第二户家长延迟了两天才见面,孩子直到第六天才有触觉回应。”

    会议室里有人皱眉:“你是说,我们见家属的时机,影响孩子恢复?”

    “不止。”林悦翻下一页,“我对比了指挥中心的行动记录。最早送回来的那个孩子,从解救到移交康复组,中间隔了十六小时。他被救出时有轻微缺氧,但送医延迟导致脑部供氧进一步下降。而最后两个,我们协调医院提前介入,全程跟车监护,恢复进度快了近四天。”

    她停了一下:“我们总说‘救回来就行’,可‘救’这个字,不该只到移交为止。侦查和救助,能不能同步?”

    赵亮猛地抬头:“你是说,下次行动,警察和医生一起进?”

    “不只是医生。”林悦说,“心理评估、营养支持、家属沟通,这些不该等孩子回来再启动。我们能不能在破案的同时,就把回家的路铺好?”

    屋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风声。

    郑宇轩低头看着本子,笔尖在纸上轻轻划动。他想起师父最后一次出任务前说的话:“别让案子压垮人。”那时他以为师父说的是嫌疑人,是群众,是家属。现在他才明白,也可能是指他们自己。

    “以前我总觉得,抓到人,就是终点。”他终于开口,“可昨天在走廊,我看着陈建国抱着孩子蹲在地上,听见那孩子抓他衣领的声音,我才懂——那不是终点,是起点。”

    他合上本子,抬头环视一圈:“从今天起,我们的结案标准,加一条。”

    屋里所有人抬头。

    “不只是证据链完整,不只是主犯落网。”郑宇轩一字一句地说,“还要看——受害者,能不能真正回家。”

    没人鼓掌。但有人拿起了笔,开始记。

    林悦把报告最后一页翻上来,上面写着一行小字:**侦救同步流程建议草案**。她没多解释,只是把文件夹合上,轻轻推给郑宇轩。

    赵亮看着自己刚才记下的“心理干预”几个字,忽然问:“头儿,那我们自己呢?咱们队,有没有人专门管这个?”

    郑宇轩没立刻答。他摩挲着钢笔,金属笔帽在指间转了一圈,停在掌心。

    “没有。”他说,“但现在要有了。”

    他翻开本子新的一页,写下第一行标题:**重案组心理支持试行方案**。

    林悦低头看了眼手表,十点十七分。她把手机调成静音,放进包里。窗外天光渐亮,楼下的警车已经开走,地面的水渍正在慢慢变淡。

    “我还有个数据没说。”她忽然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