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尸检结果有惊喜(1 / 3)

加入书签

    郑宇轩坐在办公桌前,钢笔在指间缓慢转动。胶带缠住的笔夹又松了,边缘翘起,划过他拇指的茧。他低头看了眼照片——那枚深蓝纽扣在证物袋里泛着冷光,纤维断裂处像被硬物猛然撕开。窗外天色已亮,灰白渐退,晨光斜切进屋,落在桌角堆积的文件上。

    他把笔放下,重新撕下一段胶带,绕着笔夹缠紧。动作机械,一遍又一遍。昨夜他没回宿舍,也没合眼。监控录像看了三遍,每一帧都刻进脑子里。桥上那一撞,那一跃,那滩血——他反复推演,却始终差一步。

    门被推开,林悦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报告。她步伐稳定,白大褂下摆微动,发尾沾了点解剖室的冷气。她将文件放在桌上,封面印着“化验结果”四个字。

    “出来了。”她说,声音不高,但清晰,“纽扣上的结晶是R-9防潮剂,工业级,吸湿性强,常用于低温高湿环境的设备防护。”

    郑宇轩抬眼。

    “全市备案使用这个型号的单位只有三个。”她翻开报告第一页,“城南冷冻厂旧址,是其中之一。而且——”她顿了顿,“那名死者夹克内层纤维也检测出相同成分,浓度更高,说明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中。”

    郑宇轩站起身,走到白板前。他把纽扣照片钉在中央,旁边贴上死者尸检记录。林悦走过去,补充道:“死者肺部有霉菌沉积,气道黏膜慢性炎症,这是长期处于低温潮湿空间的典型症状。不是短期藏匿,是生活痕迹。”

    “他没逃远。”郑宇轩低声说。

    “不止是他。”林悦将另一张显微图像贴上,“结晶附着方式显示,这些残留物不是偶然沾染,而是通过衣物反复摩擦沉积。这意味着,至少有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活动过,且时间不短。”

    郑宇轩盯着白板,手指轻轻摩挲笔身。胶带又松了,他没去修。

    赵亮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技术科刚送来的DNA比对初报。他额头上还缠着纱布,走路略显迟缓,但眼神清醒。“桥下血迹和死者有亲属级基因相似度,父系同源可能性极高。他们应该是兄弟,或者堂兄弟。”

    郑宇轩接过报告,目光扫过数据。他转身,将两份文件并排钉在白板上,用红笔画出连接线:纽扣→R-9→城南冷冻厂;血迹→亲属关系→长期共处环境。

    “这不是线索。”他开口,“是路径。”

    赵亮走到白板前,盯着那条红线看了几秒。“可那地方荒了十几年,电路全断,监控也没覆盖。万一是个空壳?”

    “如果是空壳,为什么死者身上会有这种防潮剂?”林悦反问,“而且结晶结构完整,没有风化痕迹,说明接触时间不超过四十八小时。”

    郑宇轩走到地图前。城南冷冻厂旧址位于工业废区边缘,三面环河,唯一出口通向废弃货运道。他用笔圈出建筑群轮廓。“这里曾是全市最大的冷链中转站,地下有恒温管道系统,部分区域仍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