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破解阻拦寻真相(2 / 3)

加入书签

吊车钢梁上,拆下通风井外罩。他将试纸贴在进气口内壁,等待三分钟后取出。试纸边缘微泛蓝晕,显示局部湿度高于环境值。他系好安全绳,沿爬梯向下,每一步都避开锈蚀严重的横档。

    档案室门虚掩着,箱体仍在原位。他贴墙移动,避开地面可能存在的压力感应区域。箱体底部与地面之间有一道两毫米缝隙,他用薄片刀轻轻探入,刮下一层黑色纤维状物。纤维表面有模糊压痕,像是被重物长期挤压过的纸张残渣。

    他将样本装入屏蔽袋,正要收起工具,头顶通风口传来极轻微的金属震颤。他立即熄灭头灯,缩身至箱体侧后方。三分钟后,震颤停止。他重新打开手摇频闪灯,低频闪烁照亮箱体内壁。喷雾覆盖层在特定光线下显现出细密网格,像是某种编码图案。

    他取出温湿度试纸再次测试箱体背面,试纸反应微弱。说明喷雾未完全渗透,原始残留物可能藏在背板夹层。他用刀片撬开一处接缝,指尖触到一层薄而坚韧的碎屑。碎屑边缘有烧灼痕迹,但中心部分仍保留着油墨压印——“中转-7号舱”字样清晰可辨。

    他将整片碎屑剥离,放入双层屏蔽袋。起身时,脚底踩到一块松动的地板。他蹲下掀开一角,发现下方有电缆通道,内壁残留着胶痕,像是recently被拆除的设备底座。他用刀尖刮下一点粘合剂,装入密封管。

    返回外围接应点时,赵亮正盯着一台便携式信号探测器。屏幕上有微弱脉冲信号,频率与船厂通风口内壁的发射器匹配。“他们还在扫描。”赵亮低声说,“每隔六分钟一次。”

    林悦打开便携显微镜,将纤维碎屑置于载台。她调整光源角度,印章字样在反光下更加清晰。“‘中转-7号舱’不是本地编号,港口系统里没有这个舱位。”

    “但孙强的运输链需要中转点。”郑宇轩将粘合剂样本递给她,“查这个胶的成分,看能不能反推出设备型号。”

    回到技术科离线服务器房,三人围在终端前。郑宇轩手写报告,每一页都用钢笔底部的“K”刻印在纸面压出凹痕。赵亮和林悦分别在末页签名,郑宇轩将文件扫描成加密日志包,插入U盘。

    他插入服务器接口,手动输入传输指令。进度条走到87%时,屏幕弹出权限警告。赵亮迅速接入备用电源线路,切断主网连接。林悦同时启动物理隔离程序,将数据流导向未登记的存储节点。

    传输完成提示跳出的瞬间,郑宇轩将U盘取出,浸入电解液销毁装置。液体泛起细小气泡,芯片表面开始腐蚀。

    他站起身,从档案袋中取出那张临时通行证,撕成两半,投入碎纸机。赵亮看着他:“下一步?”

    郑宇轩将机械记录仪递过去:“把这三台设备的原始数据转录到打孔纸带上。”

    林悦忽然抬头:“粘合剂里检出镍钛合金微粒,是高精度信号接收模块的封装材料。”

    郑宇轩停下动作:“这种模块只能接收特定加密频段,不是用来监控我们,是用来同步外部指令。”

    赵亮低声问:“谁在指挥那三个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