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宏伟(2 / 5)
bsp; 「抓大放小」的国营企业改革思路,是两年后的1997年才提出来的。张云起直接给出了具体实施路径:「在‘抓大"策略实施的层面上,有四条路径可供参考:一是直接改造成持股主体多样化的股份公司;二是改造成国有独资公司,然后再由国有独资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生产主体部分改造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三是由原来的行业主管部门改造成纯粹的控股型国有独资公司;四是按照先改组,后改制的原则进行结构调整,实行资
产重组。」
「在‘放小"策略实施的层面上,主要由地方政府与平台公司来推动。改革即‘放小"的步子,可以迈得大一些,方法主要是依托如江川市国投一样的平台公司,针对下面的国有中小企业,通过破产、拍卖、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改革形式,在短时间内实现国有产权的‘民营化"。
国企改革问题的核心,一直是激励机制的问题。‘放小"的这部分改革,可以将抵消的国有资产让渡给能够建立很好的激励机制的民企去经营,从而使得国有中小企业扭亏为盈,并且解决债务问题,为平台公司腾出工业用地,为打造土地财政奠定基础,具有极大的经济上的合理性。
在这一方面,可以参考江川市国投与联盛集团达成的46家罐头厂委托承包经营合作项目,该项目为市国投腾出28块工业用地和老厂区,基于这些工业用地和老厂区,市国投可以通过招拍挂转为商住用地发展商业地产和房地产行业,也可以招商引资打造重点制造业产业,还可以利用工业用地和旧厂区开发专业市场进行高效盘活,从而充盈财政,推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市民,优化营商环境,发展产业经济。」
写到这里,张云起基本上已经把他认为当前国营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江川」模式的核心要义讲完了。
随后,他笔锋一转,直指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问题。
张云起在文章指出:「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声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要内容,我国需要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趋于固化的城乡分工格局,在70年代末期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农地基本经营制度,有效解放了劳动力,小农经济迎来复苏,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青壮劳力奔向城市务工,农地细碎化的小农经济难以为继,城乡要素单向流动,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传统的乡土中国正迎来结构性困境!」
写到这里,张云起从三个更深层次的角度指出,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三农」所面临核心问题:
一是从工农关系角度来思考土地制度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农业和工业始终是处于相互补充地位,土地本身具有保生存和保建设的双重功能,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基础体系建成之前,大量的农业人口为工业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二是从历史正义的角度来说,农业是工业的「债权人」,有理由要求在初步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之后,对广大农村进行一定的制度红利补偿,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业就业机会,为农业建设进行反向的工业资源输送。而问题恰恰在于,市场化改革遵循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