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6 章 无碑(1 / 3)
胡四海能在这鱼龙混杂的寿春城立足,将“四海阁”经营得风生水起,靠的绝不仅仅是狠辣,更是那份审时度势、见风使舵的眼力劲儿。
眼见白未晞展现出的非人手段,他心中那点侥幸和恼怒瞬间被冰冷的现实浇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本能的顺从与效率。
他不再有任何废话,甚至顾不上擦拭额角的冷汗,立刻扬声朝外面喝道:“都死哪儿去了?进来几个人,把这几个没用的东西抬出去!手脚轻点,别惊扰了贵客!”
“是!”立刻有几个候在外面的伙计低着头快步进来,他们显然也听到了内室的动静,个个面带惊惧,手脚麻利地将地上哀嚎的打手们或扶或抬,迅速弄了出去,全程不敢多看白未晞一眼。
接着有两个伶俐的侍女进来,飞快地将翻倒的椅子扶起,擦拭干净溅落的茶水和血迹。
不过片刻,内室便恢复了之前的整洁,若非空气中还残留着一丝淡淡的血腥气,几乎让人以为方才那场短暂的冲突只是幻觉。
胡四海亲自搬来一张铺着软垫的靠椅,请白未晞坐下,又忙不迭地吩咐人重新沏了上好的新茶,并端来几碟精致的点心和时令水果,小心翼翼地摆在她手边的茶几上,脸上堆着近乎谄媚的笑容:“姑娘稍坐,您要的东西,马上就到,马上就到。”
他转身走到门口,对心腹低声急促交代了几句,那心腹连连点头,飞也似的跑了出去。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那心腹便捧着一个深蓝色的布包袱回来了,解开包袱,里面是几本厚薄不一、以蓝布硬壳装订的册子,书页泛黄,边角有些磨损,散发着一股陈年纸墨和淡淡霉味混合的气息。封面上用工楷写着《寿春县志》,并标明了纂修年代和卷次。
“姑娘,这是调出来的近几十年的县志,您请看。”胡四海亲自将册子捧到白未晞面前,态度恭敬无比。
白未晞取过最上面那本,封皮上标注的年代,恰好是四十余年前,正是高家变故发生的大致时期。她翻开厚重的书页,直接略过那些疆域、赋役的记载,目光精准地投向了记录本地人物事迹的“义行传”以及记录灾异、人事更迭的“大事记”、“杂记”等卷目。
县志的编纂显然颇为用心,记录也算详实。在“义行传”中,她很快找到了关于高家的记载:
“……邑人高太德,性仁厚,好施与。岁饥,设粥厂以活饥民。途坏,捐金筑路,自城西至钟离界,凡三十里,行人称便。又建‘济众桥’于城东,利涉者众。乡人颂其德,咸称‘高善人’……”
白未晞目光微凝,继续翻阅。在记录县中大事的卷宗里,她看到了那几年间关于吴国与北方势力在淮西一带拉锯争夺的零星记载,多是“某月,北军游骑掠于城北三十里”、“某年秋,淮水溢,坏田舍”之类的简短语句。
最后,她翻到了记录刑狱或异常事件的“杂记”或“纪异”卷。这里的记载更为零散,有些语焉不详,“……是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