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 章 风入松(1 / 3)

加入书签

    又过了几日,一只系着细绳的轻巧竹筒被送到了鸽子桥的小院。竹筒内是周薇的信,字迹工整,信上写明了三日后家学有课,巳时初刻会有马车前来接白未晞。信末还添了一句稚气未脱的话:“先生讲课有时沉闷得很,盼着未晞姐姐来作伴,日子也好熬些。”

    三日后,马车准时抵达巷口,仆从礼数周全。到达汝南郡公府后,并未在外院停留,而是一位老嬷嬷引着向内院走去,这里更为清静,少了些外院的喧嚣威仪,多了几分书香沉淀的气息。

    最终,她们在一处名为“兰蕙斋”的院落前停下。院门匾额上的字迹清峻,是家主周宗亲笔。踏入斋内,但见厅堂轩敞,窗明几净,疏朗地摆放着六张紫檀木书案,墙上挂着几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卷墨香和檀木气息,氛围静穆雅致。

    斋内已有两位少女。一位年纪稍长,约莫十三四岁,身着月白襦裙,容止端庄,眉宇间自带一股书卷清气,正安静地翻阅着案上书卷。另一位比周薇小两岁,穿着杏子红绫裙,面容娇俏,眼神灵动,见有人来,便好奇地抬眼打量。她们便是周薇的堂姐妹周蕙与周姝。

    周薇一见白未晞,立刻放下手中的东西,笑吟吟地迎上来拉住她的手,先对两位堂姐妹介绍道:“蕙姐姐,姝妹妹,这就是我跟你们提起的白未晞白姐姐。” 随即又转向白未晞,语气亲昵:“未晞姐姐,这是我两位堂姐妹。”

    周蕙与周姝闻言,皆起身,依礼向白未晞微微颔首问好,笑容温婉得体。周蕙的目光在白未晞素净的麻衣上轻轻掠过,便礼貌地垂下眼帘。周姝则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她身旁那略显突兀的竹筐,眼中好奇之色更浓。

    不多时,授课的文先生走了进来。她年过四旬,身着素雅襦裙,发髻梳得一丝不苟,气质温婉沉静,步履从容,原是宫中颇有才名的女官,举手投足间自有股端庄气度。她已知晓白未晞是夫人允许来旁听的客人,目光扫过时,便温和地点了点头,并未多言,径直走向主位。

    课业开始,文先生先考较近日所授《女论语》的理解。从周薇开始,她站起身,声音尚带几分稚嫩,回答虽大致不差,但有些细微处的释义略显模糊,文先生便耐心引导,加以点拨。轮到周蕙时,她起身行礼,言语清晰,见解稳妥,引经据典亦能恰到好处,显然平日用功甚深。文先生眼中露出赞许之色。周姝的回答则介于两者之间,机灵有余而沉稳稍欠。

    白未晞静坐一旁,目光看似落在空处,却将那些她从未在青溪村赵闲庭那里听过的、关于女子德容言功的规训与阐释,一字不落地收入耳中。这些属于高门深闺的“学问”,对她而言是全新的,在外不曾接触到的东西。

    考较完毕,丫鬟们悄声上前,伺候三位小姐净手焚香,厅内气氛随之变得更为庄重,今日的重头戏是琴课。两张古琴已置于案上,琴身光泽温润。

    文先生端坐琴前,缓声道:“上回我们所习《风入松》中段,‘搯’、‘撮’二法相接之处,易生滞涩,关乎气息流转与腕力控制。薇小姐,你且再抚一遍此处。”

    周薇依言坐至琴前,深吸一口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