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盛世隐忧(1 / 2)
凯旋的喧嚣与封赏的荣耀如同潮水般渐渐退去,朝堂与后宫重新回归了日常的轨道,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盛世之下,潜流的涌动却从未停歇。
朕于养心殿中,每日批阅的奏章,多半已从战事军务转向了民生经济、吏治司法。厉欣怡呈上的户部账册,清晰地记录着战争的巨大消耗——国库存银虽因俄罗斯的赔款注入而稍缓窘迫,然北伐、卫国两场大战的抚恤、赏赐、军械补充、边城重建,每一项都是吞金的巨兽。更别提战后各地请求减免赋税、兴修水利的奏折如同雪片般飞来。
“陛下,”厉欣怡立于案前,指尖点着账册上的数字,眉头微蹙,“赔款虽丰,然三年之期,变数太多。且如今百废待兴,各处都要用钱。若不想办法开源,只怕撑不过明年春天。”
朕看着那触目惊心的赤字,揉了揉眉心:“你有何想法?”“改革盐税,清查隐田,鼓励工商,此乃老生常谈,然皆需时日。”厉欣怡眼中精光闪烁,“短期之内,或可重启‘海禁’之议?”
海禁?朕目光一凝。前朝因倭患及沿海豪强与海盗勾结,曾实行严格海禁,虽保一时平安,却也使朝廷岁入大减,沿海民生凋敝。朕登基后,虽未明令开海,却也默许了厉欣怡与部分东南沿海商贾的私下贸易,北疆榷场亦是尝试。
“开海非小事,牵扯甚广。”朕沉吟道,“东南豪强、沿海百姓、乃至朝中清流,意见皆不统一。倭患虽平,然西夷(指欧洲殖民者)船只日益频繁,其火器犀利,恐非善类。”
“正是因其非善类,我才更要掌控海贸!”厉欣怡争辩道,“与其让利益落入走私商和西夷之手,不若由朝廷主导,设市舶司,规范贸易,抽取重税,既可充盈国库,亦可监控西夷动向,购置其新式火器战舰以为我用!”
她的话不无道理。朕想起俄罗斯的火炮与哥萨克,若不能与时俱进,今日之胜恐难复制。
“此事朕需斟酌。”朕未立刻答应,“你先拟个详细的章程上来,尤其要写明如何防范西夷渗透、如何管理沿海百姓、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是!”厉欣怡见朕未直接否决,已知事有可为,满意退下。
处理完财政大事,唐若雪又送来吏部考核及南方漕运案的最终审定卷宗。刘墉虽倒,其党羽亦被清算,然漕运积弊多年,牵扯的各级官吏、地方豪强盘根错节,若要彻底根治,非一日之功。唐若雪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抓大放小,惩首恶,抚胁从,逐步替换可靠官员,重建漕运秩序。
“陛下,漕运案虽了,然运河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日益严重。此次水患,亦与此有关。工部估算,若欲彻底疏浚,耗资甚巨,且需征调大量民夫,恐扰民生。”唐若雪禀报道。
朕看着运河图谱,心中亦是沉重。运河乃南北动脉,关乎漕运、民生乃至军事调动,绝不能废。
“银子的事,朕再想办法。疏浚工程,由工部牵头,地方配合,以工代赈,招募流民,给付工钱,务必减少扰民。你吏部需选派得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