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市场规律的洪流(6000字)(3 / 6)

加入书签

宋明理的愤怒咆哮在绝对的价格优势和市场洪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百货商店的售货员们从最初的优越、观望,迅速滑向迷茫、沮丧。

看著隔壁光明市场的喧囂与自己这里的冷清,一种强烈的被时代拋弃的感觉瀰漫在整个商店。

汪师兄离职成功的示范效应仍在发酵,內部人心思变。

那个建议职工去光明市场用工资条换点代金券的提议,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记者方锐再次捕捉到了这一剧变。

他以此为主题,描述了货郎担子上那些廉价却点亮生活的塑革鞋、搪瓷盆、线与百货商店日益冰冷的柜檯形成的巨大反差。

他在文中深刻指出:“当个体的活力挣脱所有不合理的,融入中央激活经济的洪流时,它所焕发出的不是混乱,而是前所未有的商品繁荣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光明市场及其辐射网络的崛起,与其说是对旧有商业体系的替代,不如说是对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內涵的真正充实。”

“其低价、灵活、深入末梢的特性,正是对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精神的最佳践行。”

“一些百货商店的困境,表面看是竞爭失利,深层则是机制僵化、背离群眾需求所必须付出的转型代价。”

“改革的浪潮,终將荡涤掉所有不適应生產力发展的壁垒和惯性。”这篇报导再次在《浙南日报》引起热议。

批发市场人流如织,汪师兄意气风发地指挥著日益扩大的团队,处理著前所未有的订单量和繁杂的品类。

陈光明却在市场最鼎沸的时候,来到了分拣中心。

他拿著销售报表,上面各种符號標记著不同区域的畅销品。

“分抹的怎么样效率如何”陈光明问负责中心的原运输队骨干,现分抹中心主任陈明勇。

“光明,速度是快多了,按你定的粗拣再细分的法子,加上咱编的简单区域码和货品码,大傢伙按图索驥,比之前乱鬨鬨翻找快几倍,一天三趟车都能及时装满发走!”

陈明勇指看墙上手绘的分拣流程图和区域划分板,这是陈光明简化流水线和工位编码的土办法。

工人们熟练地將各地供销点的进货单和实物进行匹配核对,然后根据货品代码迅速投入对应的货槽笼车,最后通过简单的滑道送往对应区域装车点。

“好!”陈光明点头,但隨即话锋一转,指向报表上一些標红的区域,“看到没有

品类的需求分布,各地区差异越来越大,光快还不够,要更准,更要减少压库和缺货。”

他指著地图,“塑革鞋,沿河村那一片代工点多,妇女多,中等號码和小码畅销,马站镇那边矿上临时工多,大號码的解放款塑革鞋和大號塑编袋需求猛增,陶山镇產陶器,包陶器用的稻草和软材料费工,咱们结实的中號袋反而好卖还有毛巾、塘瓷盆这些,各地区热销的牌子、规格都开始出现差別了。”

汪师兄和陈明勇听得心头一震。

老板这心思太细了!

市场大了,需求不再是铁板一块了。

“所以,我们要升级。”陈光明的眼光仿佛已经穿透仓库,看到了更远的地方,“分抹中心不能只分货,要成为咱们整个生意的大脑!”

“第一步,汪经理,让各供销点和代工点统计负责人,每天,记住是每天,把前一天各类主要商品的实际卖出数、剩下的库存数,报到分抹中心来。”

“王会计那边,我会让他派几个精干的学徒带算盘和帐本,专门到你这报导,负责录入这些销售数据和库存情况。”

这是一个笨拙但在当时环境下极具前瞻性的构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