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封“神”!(33)(1 / 3)
支持的开始反对,反对的开始支持。
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在骂陆钏。
只因小津安二郎的回忆录和日记被扒出来了。
“看到这样的中国兵,一点也没有把他们当做敌人。他们是无处不在的虫子。我开始不承认人的价值,他们只不过是物件,不管怎么射击,都显得心平气和。”
“砍人也和古装片一模一样。一砍下去,那人一动不动,然后啊的一声倒下,戏剧正巧就是这么考虑的呀。我居然会想到这种事。”
“一个中国老太来到部队长面前,说‘我女儿被你的部下强奸了’。部队长‘拿证据来’,老太拿出一块布来。(全体集合)部队长把全体集合起来,拿出这块布来,说‘有谁记得这块布吗’‘没有’,下一个,‘没有’,他一个一个问下去。问完最后一个后,静静地走向老太,说‘你已经看到,这个部队里没有’,老太点头。突然,部队长拔刀砍死了老太,平静地擦刀后把刀收人刀鞘。全体解散。”
“从安义到奉新的途中,在通向靖安的三岔路口,残敌与当地人陈尸路上。在这个当地人身边,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在玩弄干面包袋。眼睑上有血淌下,凝结在脸颊上,他根本无所知觉,哭哭停停.绑带裹着的大脚一脚踏上去就会成为粉齑的婴儿,他在队列中顽耍,菜正好做了背景,成为电影的画面不过这可不是构思出来的”
“今天南京城外有了慰安所、生意非常兴隆,一开门就轮到本队。发给慰安券两张、星秘膏、橡胶若干,半岛人三,中国人十二”
“我们的行军路线从上海到大场镇,苏州河之战后又辗转镇江、滁县、定远,在这里警备并参加徐州会战,之后绕过宿县、蚌埠、南京、安庆、大别山到信阳,再从汉口转向北方,最后从玉城折回到南昌,全程一千五六百里。”
这些言论都是出自小津安二郎的回忆录和日记。
侵华日军毒气部队军官,在长江洒过毒气,参加过淞沪会战,参加过南京战役和南京大屠杀
恶灌满盈,乃至后来一直没有哪怕丝毫反思忏悔。
电影和历史交互,角川就和现实中的本子一样,没有变过。
一衣带水,不共戴天!
了解的越多,观众越是咬牙切齿。
“陆钏该死!”
一直窥屏的本子,首先察觉到不对劲。
起初,他们为电影“洗白”角川,弱化中方叙事而欣喜。
但很快,一些敏锐的本子评论者,和外务省相关人士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中国观众那排山倒海的愤怒被翻译、分析后,他们才猛然惊觉。
这部电影非但没有如它们预期的那样洗白它们的历史,解构中国的苦难,反而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凝聚了共识!
《朝日新闻》旗下的一家智库发布内部评估报告指出。
“《南京》看似给予了角川‘生路’和‘救赎’,但在中国观众的解读中,这个角色成为了‘虚伪’、‘懦弱’和‘逃避历史责任’的典型。”
“其拿起摄影机的行为,被普遍视为一种更高级的,试图用艺术粉饰罪恶的‘无耻’。这反而强化了中国年轻一代对本子‘知小礼而无大义’的负面印象。其长期文化影响,非常恶劣,弊大于利。”
紧接着。
在本子小规模上映,本就没几个银幕的《南京》,悄无声息的下架消失。
别问,问就是播放故障,电影院失火、断电。
总之读空气读去吧!
本子主流媒体的调门开始发生变化,从最初的赞扬转为谨慎的质疑,甚至出现了批评的声音,认为陆钏的处理“过于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