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LHC建成(2 / 4)

加入书签

磁,磁场强度达到8.33特斯拉。”

负责该系统的张教授通过对讲系统汇报。

这个磁场强度足以将一辆汽车瞬间撕碎,但在这里,它们被精确地控制着,引导着质子束在27公里的环形轨道上运行。

“低温系统正常!120吨液氦温度稳定在1.9K。”李主任报告道。

这个温度比宇宙背景辐射还要低,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超导磁体的工作状态。

制冷系统每小时要消耗数千度电,仅这一项就需要专门的变电站供电。

“真空系统完成最后检查!主环真空度达到10^-10帕斯卡。”系统组的陈工汇报。

这个真空度相当于把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中抽走所有气体,只留下几个氢原子。

为了达到这个程度,抽气系统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射频系统就绪!400MHz超导腔已达到工作状态。”

技术组的报告继续传来。

射频腔是加速器的“发动机”,它们通过精确的电磁场为质子束注入能量。

每个腔体都是一个精密的艺术品,表面抛光度达到纳米级别,任何微小的瑕疵都可能导致加速失败。

数据采集区的工作人员也在紧张地准备着。

他们面前的显示屏上显示着复杂的数据流:当质子束相撞时,每秒钟会产生数十亿次的碰撞事件,产生的原始数据量超过1PB。

这些数据中可能藏着新的物理发现,需要强大的计算集群和复杂的算法来分析。

“各位同事,”林栋的声音通过扩音系统传遍整个控制室,“今天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晶。LHC项目的建成不仅是我们团队的胜利,更是我们国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一次突破。在正式启动之前,让我们再次检查所有关键系统。”

控制室里随即响起了一连串的确认声。

在项目初期,很多人质疑中国是否具备建造如此复杂设备的能力。

超导磁体的制造、真空系统的密封、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每一项技术都是巨大的挑战。

但通过2010年的努力,他们不仅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而且在某些技术指标上还超过了欧洲的同类设备。

林栋记得项目最困难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关键的超导磁体在测试时突然失超,导致整个系统紧急停机。

团队连续工作了72小时,才终于找到了问题。

一个微小的焊接缺陷导致了绝缘层的破损。

这个教训让他们在后续的工作中更加谨慎,每一个零件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

在启动仪式开始前的半小时,林栋召集了核心团队进行最后的技术简报。

会议室的投影仪上显示着今天第一次对撞实验的具体参数。

质子束的能量将达到7万亿电子伏特,这相当于将一个质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99.9999991%。

两束质子将在四个探测器位置发生对撞,每秒钟进行约10亿次碰撞。

探测器每秒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超过1PB,这些数据将被分发到全国各地的计算中心进行分析。

最主要的算力还是要依靠远在流浪基地里的泰坦本体。

“今天的第一次运行,我们将采用相对保守的参数设置,质子束流强度设定在标称值的30%,我们会逐步提升到设计值。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每个人都要特别注意自己负责的系统,发现任何异常立即报告。”林栋最后总结道。

随着仪式时间的临近,现场的气氛越发紧张。

林栋注意到,许多年轻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