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取字,还政(3 / 4)
p>
翠绿色的玉佩,自然就是葱珩。
佩戴葱珩的方叔,是周宣王时期的大将,率领军队,带着兵车三千南下,击败了楚国,乃宣王中兴的重要功臣。
故而葱珩这个词中蕴含的意味,便不单单是一枚翠绿色的玉佩那么简单。
一个人的字往往包含着长辈对他的祝福,葱珩这个字,亦是有着陈洛对刘如意的两个期许。
其一,是他希望刘如意能做出方叔那样的功绩。
当年周宣王威服四方,是把北方玁狁、南方荆楚、东南淮夷、西方西戎灭的灭,打趴的打趴,才有了中兴的局面。
其中大将方叔所对付的敌人,乃是楚国。
现在的荆楚乃是大汉的一部分,甚至荆国的国君是刘氏宗族,和中原、关中、齐鲁之地,没有什么区别
可在昔日周人的眼中,他们不断北上,属于不服教化的蛮夷。
受封于代地的刘如意,北边即是匈奴。
而在汉人的眼中,那些南下劫掠的匈奴就是蛮夷。
那么和葱珩相关的这篇诗经,就颇具象征意味了。
方叔击败楚国,作战势如破竹,擒获无数俘虏,那么未来面对北面的匈奴人,刘如意同样可以保卫疆土,击败他们。
至于陈洛的第二个期许,则是深深藏了起来,只有小部分人才能觉察。
这就要从方叔的身份来看了。
他乃是元勋重臣,在厉王时声名不显,却成了宣王手底下的猛将,这何尝不是一种贤臣明君两相宜呢?
因此用方叔有关的典故作为刘如意的字,陈洛希望能够打消刘恒的某些疑虑。
刘盈驾崩时,刘邦诸子皆在继位的选项上。
若是刘恒对自己这些兄弟起了疑心,那刘如意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要知道历史上那首“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的民歌,再加上记载里死得颇有疑点的淮南王,就能说明很多事情了。
汉文帝的文可不是文质彬彬的文。
他有温和的一面,但那是朝着百姓展现的,任何对其权势与地位产生威胁的人,只会见到他的霹雳手段。
哪怕这个世界线里,在刘恒继位之前,长安没有那么多腥风血雨,但他这些年还是选择慢慢降低着功臣派的影响力,其中有些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只不过陈洛希望刘如意,日后不会走上淮南厉王的老路。
毕竟他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听着《秦末英雄传》长大的,未来也会成为不错的国君。
于是给刘如意选择葱珩当字,亦是在向刘恒表达暗示。
自己想成为方叔那样的臣子,平生愿景不过是为君王立下功绩,没有想要染指皇位的意思。
陈洛知道刘恒是个聪明人,得知这层意思后,便不会太过为难刘如意。
毕竟代地的战争潜力实在不咋样,刘如意在这儿老老实实地待着,刘恒没有忌惮他的理由,更没有再在以孝为先的大汉,弄一出“兄弟相残”悲剧的理由。
葱珩葱珩。
自己希望刘如意能彻底摆脱原本历史的凄惨结局,成为一块翠绿的玉石,立下属于自己的功业,接着渡过平安的一生。。
此时,刘如意在听到陈洛给自己取的字后,默念几遍后,眼睛一亮。
躬身行礼完,他昂起头来,嘴角微微上扬,轻声说道:“国相,您给如意取的这个字,如意甚至喜欢。”
“喜欢就好。”陈洛点了点头,接着在心里默念,“那也不要辜负了我对你的期许啊。”
接着,他转过身去,躬身向宾客行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