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大汉风雨飘摇的五年(上)(2 / 4)
。
等他的长子吴回继承了王位,同样是有自己的亲信,自然不会再用他父亲的班底。
于是长沙国朝堂上各种官职又出现了频繁调动。
结果同样的事情又再次发生。
哪怕吴右有天纵之资,可面对自己祖父、大父、阿父留下的“政治遗产”,脑袋是一个比两个大。
比起一穷二白但结构简单的政权,接手看似繁花似锦实则波谲云诡的国家,显然处理起来更加复杂。
何况吴右能力寻常,让他来处理这样的事情,实属是为难他了。
而大汉二十一年四月,吴右继位的次月,赵佗以长沙国在关隘处为难他们的商队,而且滞留发往南越的货物为由,征召士卒一万七千,陈兵两国边境。
这让本就有内忧的长沙国,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
当这则消息传到长安时,不少人都震惊了,觉得大汉六年南征之事,恐怕又得重现。
毕竟他看似句句责备着长沙王的不作为,实际的关注点并不在吴右的行为,不在那几支小小的商队。
不过在行为上,赵佗还是颇为克制。
他仅是陈兵边境,并未有其他过火的迹象,甚至为了避免擦枪走火,南越国的军队离长沙国的土地还隔着三五十里。
毕竟在这十几年里,靠着和大汉不断进行贸易,南越国发展速度远超从前,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年一个台阶。
他们国内的那些贵族和高官本身大部分本身就来自中原,或者受到父辈影响,生活习惯本身与大汉差异并不明显,贸易往来频繁,同样是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华夏文化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到了那些蛮夷土著,对于巩固赵佗的统治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南越与大汉交好是百利而无一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赵佗一意孤行,选择与大汉交恶,那必然会引起国内不少高层的反对。
因此吕雉以及朝堂上的那几位重臣,都是看出了赵佗的根本用意。
他并不想挑衅大汉的威严,但又想从衰弱的长沙国那儿谋取一些好处,故而有此举动。
想明白对方想要什么,那么应对起来就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一封帛书从长安送出,抵达长沙国和南越国的边境。
首先,大汉认可了南越的诉求,让长沙国在近三年内,降低对他们部分商品关税,并且增加一条新路线与南越进行贸易。
其次,南越国妄动刀兵的行为遭受了谴责,即使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但这样做无异于挑战大汉。
帛书上所写的具体词句,乃是“东周诸侯相伐之事犹在眼前,无故而征兵,欲重现旧事乎”。
这顶帽子扣得相当之大。
不过帛书上很贴心地提出了解决方法。
大汉二十一年恰好是南越国派出使团前来长安进行朝贡的时间点,因此赵佗需要献出厚重的礼物,向天子赔罪。
至于帛书的最后,不忘向赵佗陈述了一项事实。
那就是大汉的南方不仅仅是长沙国,还有楚地和荆地,而目前的楚地可是有项羽和韩信在的。
暗示非常明显,基本上可以算是直接告诉赵佗说,你真想动手,可是要考虑好后果啊。
这封帛书送到赵佗手中的第三日,布置在国境边线上的那些南越军队开始有序撤离。
这一事件里,南越减免了部分关税,还获得了新的贸易路线,赢!
而大汉则维护了稳定,而且等到年末,必然会从南越国那得到一笔不菲的贡品,双赢!
至于长沙国,因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