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杀人,还要诛心(3 / 4)

加入书签

小半个时辰后,匈奴人这次的计划,便被对方全部交代出来了。

若要论起来,这事和陈洛还有关系。

在汉匈战争时,冒顿注意到了部分大汉骑兵配备的马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过他当时决战失败,只能狼狈逃窜,没有机会去研究那些东西,仅仅留下了一个模糊的印象。

等回到草原之后,冒顿花费大半年平息战败带来的内部矛盾,有了足够的精力去研究曾经见到的那些马具。

但是草原上的那些被掳去的那些工匠,水准比起墨家弟子,那是天差地别。

何况冒顿仅仅在远处望了几眼,根本描述不出来它是什么样子,让那些工匠无比犯难。

要知道墨家弟子制备马具时,陈洛已经给出了大致的外形和构造,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试错和改良。

从无要有和从一到二,孰难孰易,一目了然。

草原上没有制备出马具的可能,那么冒顿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很容易就想到了“抢”。

我弄不出马具,那我借鉴借鉴你弄出来的马具,这很合理吧?

只是大汉六年到大汉十五年这段时间内,刘邦非常注重边关,每次匈奴进入汉地劫掠,人数不敢太多,生怕又引发一次大决战。

要知道若非冒顿积累的威信足够,那次汉匈战争的惨败足以让他下台。

而小型的掠夺连代城都威胁不到,对冒顿抢来马具制造方式的计划来说,根本无事于补。

别说马具了,他们连正经的战马都没见到过一百匹。

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到大汉十七年,卫疆骑兵团第一次出现,痛击他们的时候,匈奴人发现对方配备了单于心心念念的马具。

只是想要从战场上获取卫疆骑兵的马具,乃是无稽之谈。

这是大汉的地盘,匈奴人数劣势,且无法设伏。

面对奇袭而来的卫疆,基本只能落荒而逃。

不甘心的冒顿只能采用另外的方式,培养一支精锐学习汉语,想让他们潜行进入汉地,去窃取马具的制造技术,顺便再搞来铁具的锻造方式。

得知这些匈奴人的目的后,陈洛只想说冒顿简直异想天开。

卫疆配备的马具,并非在代地制造,而是托墨家商队从楚地以及关中来。

这玩意乃是国之重器,没有谁会把国之重器的制造基地放在危险的边境地带。

这支潜入汉地的匈奴小队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在途中改变了主要目标,专注于窃取铁器的锻造工艺。

相关技术在地方县城就有,倒是被他们弄到了。

不过还没有来得及将他们获得的那些图纸送出去,就被自己一网打尽,全部抓进了这监牢之中。

得知了来龙去脉之后,陈洛和屈重吟总算能将心里的担子全部放下。

两人走到院外,屈重吟沉思片刻后出声问道:“国相,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处理他们?”

放,肯定是不可能放的,让这些人离开就是在给大汉埋雷。

但是陈洛在谈话过程中,有向那些人许诺,说是老实交代,便让他们活下来。

故而屈重吟不敢擅自决断。

陈洛悠悠叹了口气道:“你觉得呢?

我答应让他们活,但是那十七户,五十六位受害者会答应吗?

对于朋友的承诺,哪怕天崩地裂亦要完成,至于敌人,就让他们骂我无耻吧。”

现在大汉和匈奴之间存在着无可化解的矛盾。

哪怕在后世人的眼中,这是所谓“民族矛盾”,但唯有亲历者才知道双方的血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