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长安朝堂的变化(2 / 4)
,不是开玩笑吗?
虽然有韩信这样的先例在,但韩信是韩信,不是什么人都能碰瓷的。
陈洛那段时间还在代国地方上的各个县城之间奔波,对于长安朝堂上具体发生的事宜,并不了解。
等他回到代城,一切已经尘埃落定,得知的乃是最后结果。
右丞相周勃重新回到太尉的位置上,宣齐国国相曹参回到长安,担任右丞相之位,而被提名太尉的吕产掌禁军南军,他的堂兄吕禄掌禁军北军。
长安朝堂上的人事变动出乎了陈洛预料。
前几步的动作,看似没有什么毛病,属于合理合规的调动,但是关于吕产和吕禄的任命,方才能看出关键。
要知道长安城内最主要的驻军就是禁军。
而且他们并不只是负责宫城,还需要在城外乃至整个京畿三辅进行巡逻,有必要的话,甚至会调动出去进行作战,刘邦亲征南越时,率领的主力就有禁军构成。
南北禁军的人数合计两万,称得上整个关中地区最为强悍的战力。
让周勃担任太尉,却让吕产和吕禄掌握禁军,那么周勃名义上是太尉,可缺乏对禁军兵权的实际掌控,若是真火并起来,定然不是吕产和吕禄的对手。
不过在当时朝臣的眼中,那次斗争是功臣派占据了上风,三公的位置上分别是陈平、曹参、周勃、张苍。
除了张苍以外,其他人皆是功臣派的元老。
不过功臣派的优势仅持续了一年不到,身体在秦末战争中受到过多暗伤的曹参在大汉十七年去世,那场风光的葬礼在后面看来,似乎是场盛大的落幕。
右丞相的位置由吕雉亲近的审食其接任。
此后,朝堂上的局势开始向着外戚派倾斜,加上吕雉本身就有临朝执政的权力,外戚派的声音逐渐大了起来。
原本功臣派寄希望于再忍一忍,等到大汉十八年,刘盈及冠,亲自处理政事,借此节点让他们翻盘。
不过刘盈及冠后,却迟迟未获得亲自处理政事的权力,大部分政事依旧交由吕雉来处理。
紧接着就是陈平“弃暗投明”,作为功臣派领袖之一,在早朝时对审食其表示支持。
这对于功臣派来说,最主要造成的乃是心理上的打击。
不过身在代地的陈洛,倒不关心长安是忧吕雉主政,或者由功臣派掌握朝堂。
他们的能力都不差,实施的政策方针都是休养生息。
因此两方的争斗主要是围绕着权力在进行争斗,而非双方的执政理念存在差异。
而在吕雉初步掌握了朝堂后,有问询过陈洛是否愿意回到长安。
不过自己拒绝了邀请,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他在代地的改革刚刚进行两年,属于关键时期,半途而废不是自己的风格。
何况这里的诸多政策需要高层统筹谋划,进行推动,没有自己在,难道要靠刘如意主持大局吗?
第二则是长安局势过于复杂,自己身处局外,没有必要去蹚浑水。
吕雉和吕氏的欲望比起历史上有所降低,外加地方上有数位刘氏诸侯王的存在,他们老实本分地遵守了白马之盟的约定。
只是他们在朝堂上与功臣派的对立,是缓和不了的。
能在代地当个看客,何必亲自上台参与纷争,当表演者呢。
吕雉在第一次邀请被拒绝后,就没有再提过这件事情了,或许她也颇为担心陈洛重新回归长安,会让朝堂再度陷入不明朗的情况。
毕竟陈洛勉强算拥有外戚身份,可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谁真把他当外戚看待的。
哪怕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