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另辟蹊径(2 / 3)

加入书签

把关。”

    “一定!一定!”方大同连连保证。

    就在三人于烛光下殚精竭虑、另辟蹊径之时,皇城深处的沈清弦,也并未安寝。

    御案上,除了日常奏章,还多了一份由内卫暗中呈递的密报。

    上面详细记录了顾言之在漕运司受阻,以及随后与苏万三、方大同商议的种种细节,包括那“借漕丁运料”和“改用当地石料”的计划。

    沈清弦细细阅毕,脸上看不出喜怒。

    漕运司的刁难,在沈清弦意料之中。任何触及既得利益的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让沈清弦欣慰的是,顾言之没有选择硬碰硬,或是束手无策,而是展现出了灵活务实的一面。苏万三的变通,方大同的专业,也都发挥了作用。

    这才是沈清弦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原则,还要有在现实中打开局面的智慧和能力。

    沈清弦提笔,在那份密报上批了一个“阅”字,便放到了一旁。

    沈清弦没有打算干预。既然已将权力下放,就要给予足够的信任,让他们去施展。

    只有在他们真正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时,沈清弦才需要出手。

    沈清弦相信,顾言之明白“借漕丁运料”的风险,会把握好分寸。而方大同建议改用当地石料,更是切中了以往工程贪腐的要害——虚报物料价格和运输成本。若能借此打破这种惯例,其意义远比省下一些银子更为深远。

    “李德全。”沈清弦轻声唤道。

    “老奴在。”内侍监悄无声息地出现。

    “明日传朕口谕给顾言之:但为工程计,可行权宜之法。然需账目清晰,留有依据,以备查验。”

    “是,陛下。”

    这道口谕,既是对顾言之灵活处事的默许和支持,也是一种提醒和约束。权宜之法可以,但底线不能破,账目必须清楚。

    次日,顾言之接到口谕,心中大定。陛下的态度很明确,支持他放手去干,但也强调了规矩。

    顾言之立刻召集苏万三和方大同,将陛下的意思转达,同时更加严格地规范了账目登记流程。

    苏万三的动作很快,几天后,第一批经由“特殊渠道”运输的石料,便悄悄从北地启程,混在南下的漕船队伍中,朝着青阳县的方向而去。而明面上,雇佣的商船队也装载着木材等物资,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方大同更是干劲十足,亲自带着几个招募来的年轻工匠,赶赴青阳县,准备指导当地民夫开采、加工鱼鳞石。

    漕运司主事孙怀仁很快也得知了消息,他没想到顾言之竟然绕开了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