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政略五策(2 / 3)

加入书签

王基沉思了起来,随即问道:“王公啊,您觉得陛下跟大将军比起来如何呢?”

“陛下尚年少,假以时日,定更胜一筹。”

“那您觉得自己跟大将军比起来如何呢?”

王昶大笑了起来,“那我就知道该如何抉择了。”

两人在这里休整了一天,随即加快了前往洛阳的速度。

地方的情况正在好转,侍中持节巡视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哪怕只是临时装模作样,也比以前要好了很多,而王昶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举动振奋了很多有真才实干的人才。

大魏官吏的整体素质不高,但是这不是说其中就没有贤才,尤其是底层,寒门出身的优秀人才还是不少的。

至于大族出身的优秀人才,那是不必担心怀才不遇的情况,出身大族,没有才能都可以出头,何况是有才学的呢?

被掩埋的人才往往是出身偏低的那些人。

青龙四年,魏明帝下诏求贤,司马懿亲自举荐,王昶就这么进入了皇帝的视线。

王昶后来担任徐州刺史,他非常的重视吏治,大力的提拔了很多出身底层的人才,并且对麾下的官吏们下重手。

同时他在当地开垦农田,囤积粮草,在政务上做的极为出色。

后来进了庙堂,当齐王曹芳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时,王昶再次上书,给与了五条政略。

这治国五条,算得上是整个大魏里为数不多的针对官吏治政水平的内容了。

这也是王昶为什么会那么在意皇帝整顿吏治的原因。

王昶的五条上书,到如今都没有人能超越他。

他认为,治理国家,

说真的,王昶的这五点上书都是根据当代的官吏水平,以及诸多的隐患来制定的。

他的这五点上书成为了后人们认识魏晋官吏们的重要依据,从王昶的上书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员们不经过考试,没有才能,人才储备低,没有政绩,喜欢奢侈,压榨老百姓

光是从这五点上书,以及王昶敢这么上书,就能知道王昶的眼光和才能在群臣里都是遥遥领先的。

皇帝非常的开心,觉得王昶说的很有道理。

下诏表扬了他,然后让他去负责考试。

可也就因此没有下文了。

皇帝似乎更在意史书上的寥寥几笔,某年某月某天,大臣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政略,皇帝欣然接受,赏赐了他。

可后面呢?

后面就没有了。

王昶后头还说过自己不懂得具体考试和计算政绩的办法,应当寻找一个专精这方面知识的人来,大家一同来拟定这种考试和政绩的具体施行办法。

但是呢,已经没有人在乎了,都给你赏赐了,还说这么多做什么呢?

王昶这一路上走来,看到各地的官吏变化,方才有了先前的感慨。

王昶是真正能办事的人,可他心里同样有些担心。

皇帝虽然下决心要整顿吏治,但是自己的这些想法,不是很被群臣所认可,他们都是口头支持,却不会正式通过,这位年幼的皇帝,他能理解我的这些上书吗?

尽管皇帝在谋略上,军事领域都展现出了一定的才能,但是在治政上,皇帝还没有任何的贡献。

自己的这些政务,若是想要具体施行,怕是要面临太大的压力。

王昶坐在马车内,缓缓闭上了双眼。

无论皇帝如何去想,自己还是找个机会提一提这件事,或许他会有些兴趣呢?

这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洛阳。

在做出决定之后,他们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