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金陵血战(1 / 3)
第85章金陵血战(第1/2页)
南京城,这座被围困的巨兽,在压抑的寂静中喘息。
城外的华夏军营垒连绵,旌旗如云;城内的清军则如困兽,在绝望中磨砺着爪牙。
然而,在这表面的僵持之下,一股暗流早已在城墙之内汹涌澎湃。
(一)暗影浮动,密谋反正
早在华夏军兵临城下之前,甚至在东征发起之初,唐瑶执掌的情报网络,就如同无形的蛛丝,早已悄然渗透进这座江南核心之城。
商人、小贩、落魄文人、甚至一些不得志的低级官吏中,都活跃着情报员的身影。
南京被围,内外隔绝,反而为情报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掩护。城内粮价飞涨,人心惶惶,对清廷不满的情绪如同干柴,只需一点火星。
唐瑶的人精准地找到了那些对“剃发易服”心存怨怼、对故国仍怀思念的汉官,以及一些在清军内部受到排挤、对前途感到绝望的汉军旗将领。
赵良栋:汉军旗参将,负责防守南京城西仪凤门一段。此人骁勇善战,但并非满洲嫡系,常受排挤,心中积郁已久。
钱谦益:这位曾经的东林党魁、文坛领袖,在南明覆灭后被迫降清,但始终备受诟病,内心复杂。情报人员通过其门生故旧,不断传递城外消息和华夏军政策,在他心中播下了种子。
围城期间,秘密联络愈发频繁。信息通过伪装成砖石、菜篮甚至粪车的特殊渠道流入流出。
唐瑶将城内守军布防、粮草储备、尤其是赵良栋等潜在策反对象的态度变化,源源不断地送至李定国和张煌言手中。
(二)北廷震恐,鳌拜南征
江南全境丢失、南京被围的噩耗,如同丧钟般传至北京紫禁城。
朝堂之上,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恐慌与争吵。原本就因连连败绩而权威受损的多尔衮,更是暴跳如雷,将御案拍得震天响。
“废物!全是废物!偌大个江南,几个月就丢了个干干净净!南京要是再丢了,我大清颜面何存?!”
多尔衮双目赤红,他知道,南京若失,半壁江山倾覆,他的摄政王地位也将岌岌可危。必须救南京!不惜一切代价!
他力排众议,甚至动用了部分守卫京畿的最后的战略预备队,任命麾下最为悍勇、也最为信任的大将鳌拜,为平南大将军,率两万真正的满洲八旗精锐,并紧急抽调拼凑八万汉军旗部队,合计十万大军,火速南下,驰援南京!
清军庞大的援军从北京出发,旌旗招展,烟尘滚滚,一路经山东、过徐州,直扑江淮的消息,很快被华夏军的斥候和情报网络探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到了武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