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章 火红年代空装破晓之徵(1 / 4)

加入书签

1966年4月10日清晨,怀柔民兵互助学校的教学楼群还笼罩在薄雾之中,第三会议室的走廊已挤满了拎著牛皮文件袋的科研人员。

六辆军用大指挥官碾过柏油降噪路面的声响打破了校园的寧静,车门打开时,身著朴素工装的肖镇率先踏出,一向骚包的肖镇也不得不低调啊。

不然很容易被疯狗们攻击,黑色公文包的金属扣在晨曦中泛著冷光。

“肖教授,《数学学报》编辑部来电,”教学秘书萧澈小跑著递上电报,“国际数论学会要求您对费米猜想证明中的拓扑公式做补充说明。”

肖镇將电报折成方块塞进衣袋,目光扫过会议室门前悬掛的“1966年度空军装备现代化攻坚研討会”横幅。

“晚上你来我住处拿,早就知道这些傢伙能发现这些了,把完全版的给他们,让他们去好好抠茴香豆有几种写法吧,咱们啊还是造我们的大铁鸟带感。”

话音未落,金属保密门被推开,热浪裹挟著浓烈的菸草味扑面而来。

会议室內,六十余张藤椅围绕椭圆形会议桌摆放,墙上掛著的世界地图上,红色箭头从华北平原直指西南腹地。

不同於常规的科研场景,角落里摆放著几台国產微型计算机,幽蓝的指示灯不时闪烁,彰显著我国在电子技术领域的超前布局。

航空工业部和科工委的专家们戴著圆框眼镜,在看到肖镇手中那份泛著油墨香的《国家高超音速风洞群建设方案(修订版)》时,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脊背。

“同志们,”肖镇按下第一代投影仪开关,钨丝灯泡发出刺啦声响,幕布上浮现出扭曲的气流模擬图,“今天不谈『费米猜想』,只说三件事——航发、航电、风洞。

这不是学术討论,是要给我们的空军装上钢铁心臟!”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里激盪,震得墙角的铁皮暖气管嗡嗡作响。

航空工业部总工程师周明德摘下眼镜擦拭,镜片后的目光透著忧虑:“肖教授,航发单晶涡轮叶片的定向凝固技术,我们连苏联五十年代的图纸都没吃透。

上个月西飞试製的叶片,在800度高温下就出现了晶界滑移......”

“所以我们要造新的!”肖镇抓起黑板擦重重砸在“材料学”三个字上,粉笔灰簌簌落在他鋥亮的皮鞋尖,“小海,把西南地质勘探的数据投出来!”

坐在后排的小海迅速操作仪器,大屏幕瞬间切换成卫星云图。

川滇交界处的群山如同墨绿色的波涛,其间点缀著密密麻麻的红色標记:“根据地质部最新报告,乌蒙山系存在天然岗岩溶洞群,岩层密度达每立方厘米2.75克,抗压强度超过180兆帕!”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雷射笔在某个区域画了个圈,“这里,六盘水钟山区,地下暗河形成的天然空腔,稍加改造就能容纳30米级风洞!”

会场陷入短暂的寂静,隨后爆发出交头接耳的议论声。航空研究院的陈老师敲著桌沿:“肖镇同志,在溶洞里建风洞这比在豆腐上盖摩天大楼还离谱!”

“那我们就把豆腐变成钢筋!”肖镇扯开领口的风纪扣,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衬衫,“六十年代初,苏联专家撤走时说我们造不出核潜艇的耐压壳,结果呢

华老师带领海装和江城造船的同志们压出了我们自己的新材料双层壳体!

今天,我们要用炸药炸出风洞,用混凝土浇筑出奇蹟!”他转身在黑板上疾书,粉笔接连折断三根,“风洞群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必须在1968年前完成马赫数5的高超音速风洞!”

“说到航电系统,”肖镇突然走向角落的计算机,修长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