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进京(2 / 4)
只脚?
伺候他梳妆的桃枝和翠嬷嬷都被逗笑了,翠嬷嬷一边整理县主的命服,一边安慰崔清漪:“您不用太紧张,我和桃枝都陪着您呢,再说咱们陛下最是仁厚,即便是有小的差错也不会降罪的。”
桃枝点头附和,毕竟当今陛下的仁慈宽厚世人皆知。
京魏早就收拾好坐在一边看着两个孩子的同时看崔清漪梳妆,一起生活了这么几年,他很少见到崔清漪有紧张的时候,觉得分外新奇。
他想的是崔清漪这个县主的名头和那些靠着家族荫封的人不同,两次进献高产量粮种,于国于民都是天大的功劳,即便是封个郡主的名号都使得,若是因为一点规矩问题被降罪那才是真正的没天理。
崔清漪在西洋镜里瞧见了京魏脸上的笑,暗戳戳给他记了一笔,她原本对探究京魏的过去没什么兴趣,但谁让这人笑话她呢。
时辰一到,范郎中带着小秦大人准时等在驿站门口。
这趟进宫比崔清漪想象的隆重,瞧着停在驿站门口的华盖马车,崔清漪几乎想回头问问,‘这玩意确定没有逾制,她在京城应该没什么仇人能买通礼部的人给她使绊子吧。’
京魏不着痕迹的在她腰上托了一把,等着反应过来,崔清漪已经稳稳当当的坐在了马车里。
透过车帘,看着骑在高头大马上跟随的男人,原本紧张的心慢慢平静下来。
这趟进宫这一路无比的顺利,当今陛下年事已高,但确如外界传闻的一般宽厚仁德,针对芦花镇的发展问了崔清漪许多的问题。
最让崔清漪感受到压力的竟然是整整齐齐坐了一排的陛下的儿子们,毕竟当今陛下问自己一句就要随即朝着几位人中龙凤提问。
每当询问的问题角度刁钻时,崔清漪甚至都能感受到来自某一位倒霉蛋怨念的眼神。
就比如:“陛下,臣今日回去就在府上开一片地,一定亲力亲为感受百姓的不易。”
崔清漪......真的真的大可不必!
尴尬之余,崔清漪对大晋这位最高掌权者十分有好感,自古帝王多猜疑,尤其是迟暮之年的帝王,面对年富力强的儿子们其实很难保持平常心。
(补第二章,2000字)
可这位陛下,从崔清漪的角度看过去他鬓边白发丛生, 面对自己的孩子们时面容严厉眼中却不失温和。
说起来有些讽刺,崔清漪两世为人竟都是父母亲缘浅薄之人。
好在她和京魏在做爹娘这件事上还算是合格。
本以为请安谢恩后就能出宫,没想到陛下今日聊天的兴致很高,还是被贴身的大太监提醒才发觉已经到了用午膳的时间。
“竟然都这个时辰了,朕要去陪太后用午膳,东平也在宫内用了午膳再回去。”
听到皇帝赐膳,崔清漪倒是没什么感觉,毕竟她是个从没进过宫的土包子,倒是一边坐着的几位皇子都将崔清漪这个小地方来的县主瞧了又瞧。
崔清漪这顿午膳用的十分舒心,小说里常出现的膳食因为等待时间太长而失了味道的情节没有上演,每道菜都是崔清漪从未品尝过的美味。
等着从宫里出来,和等在二道门外的京魏见面崔清漪几乎是重重的舒了口气,陛下再是亲切她这一趟还是提心吊胆的,如今可算是结束了。
等着走过长长的宫道,一两脚都站在皇城外,崔清漪忍不住回头去望。
她从前一直有一个疑问,古代的帝王坐拥四海,却几乎一生都困守皇城,如何能进行长达几千年封建皇朝的统治,或许此刻崔清漪自己能寻到一点答案,帝王之心,帝王之智,果真非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登上马车朝着驿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