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沸腾的姆岑斯克(2)(3 / 3)

加入书签

种坦克叫T34),然后便向杜卡斯基要了一个班的民兵去伐木,又请求姆岑斯克的邮政委员帮忙找布料和绳子。他自己则花了一个小时,指挥木匠用当地家具厂里的边角料攒了一辆木头坦克出来。

下午三点半的时候,他带人把蒙上破布的木头架子抬上了阵地,让苏军坦克兵们看看效果。从前线返回补充弹药的装甲侦察兵指挥官谢尔诺夫少尉从七百米外用望远镜看了看这辆“坦克”,表示“还挺像那么回事”,样品就算通过了验收。

罗贝尔立刻按照造第一辆木坦克的经验,将工序分解。由于木质坦克搬动不易,所以他的流水线成了“人走车不走”:谢尔诺夫少尉先确定适合布置假坦克的地点,杜卡斯基派来的民夫组成的“挖坑组”便在那个地点挖好坑,再到“伐木场”将木匠锯好的原木搬来,接着“车身组”过去搭好车身架子,然后“炮塔组”搭好炮塔架子,“装甲组”钉几块板子加固,“伪装组”将原木上锯下来的树枝搭在架子上,“喷漆组”最后盖蒙皮。一组干完,立刻去下一个地点。

为了节省“挖坑组”的体力,罗贝尔调整了坦克的尺寸大小,降低了“车身”高度,使得放在平地上的木坦克与半埋在掩体中的真家伙高度相仿,这样所谓的“挖坑组”便只需要象征性地铲几下挖条小沟就好。

由于罗贝尔指挥的木匠效率过高,木材不够很快成了降低“流水线”效率的难题,杜卡斯基也没法抽调更多的人去伐木。还是谢尔诺夫想出了个好办法:找一辆真T34,直接去林子里把树撞断,这样不比民夫慢慢锯快多了?

罗贝尔立刻跟上,下手优化了伐木过程,将搬运和砍树枝分解成两道工序,进一步提高了伐木速度。

于是乎到入夜之前,罗贝尔他们一共造出了三十多个假T34,并且构建好了假的工事,这效率让卡图科夫上校都吃了一惊:“好家伙,我多了一个‘营’!”

得到卡图科夫表扬的罗贝尔颇为自得,真没想到大学里的知识居然以这种方式派上用场,幸亏当时认真上了生产管理这门选修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