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水(2 / 2)
p>
,如何开展工作,他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
初来乍到,当务之急就是“摸底”
。
摸各项工作,各个单位的底。
所以就像在宁零县一样,他要先进行大量的、详细的调研。
不仅要到各乡镇农村去,还要走遍下辖各县。
尽管农业农村展是他的核心分管领域,但最容易出问题的却是各个局属单位。
要想专心推进乡村振兴,就得先排除这些潜在隐患。
因此,综合考量后,他决定先从摸清各局情况入手:不仅要掌握各局的工作现状,还要深入群众,这样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他的目光望向窗外,窗外阴云密布,暴雨如注。
一切工作都得等雨停之后才能开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玄商市尚是西南地区一座依赖过境河包河供水的小城。
居民用水靠江边十几个分散的抽水泵站,农田灌溉则“看天吃饭”
。
每到枯水季,包河水位骤降,沿江泵站时常抽不到水,老城区居民要提着水桶排队两三个小时才能接到半桶带着泥沙的河水;而汛期河水暴涨,沿岸农田又常被淹没,粮食减产成为常态。
1982年,玄商市编制轮城市总体规划,将“解决供水难题”
列为要民生工程。
经过三年的水文勘察与论证,最终选定城市西北方向、包河上游支流的峡谷段修建水库。
这里两岸山体陡峭,谷底狭窄,是天然的筑坝选址,能以较小的工程量形成较大的蓄水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水库的修建过程充满了时代的艰辛与奉献。
1985年动工后,全市动员了上万名建筑工人、农民临时工,甚至有上千名机关干部利用周末义务劳动。
当时没有大型盾构机,工人靠着钢钎、铁锤和炸药开凿导流洞;没有混凝土搅拌车,就用手推车将搅拌好的混凝土一罐罐运到坝体;为了赶在汛期前完成坝基浇筑,许多工人连续三个月住在工棚,每天工作过12小时。
1988年汛期来临前,玄商水库主体工程完工,总库容达1亿2000万立方米,配套建设了十座取水塔、六条输水管线,五条供城市生活用水,一条供下游农田灌溉。
还有一套由卷扬机控制的钢制弧形闸门。
水库建成那天,下游的苇子园村、河口村等几个村子的村民自敲锣打鼓赶来,他们再也不用怕枯水季田里干裂,也不用在汛期连夜搬东西躲洪水。
此后四十年,玄商市飞展,城市人口从一百万增长到八百万,建成区面积扩大了十倍,涌现出电子、食品加工等一批耗水型企业。
玄商水库也经历了两次扩建。
2000年,将坝体加高2米,库容提升至1亿5000万立方米;2010年,更换了闸门的卷扬机控制系统,将老式的继电器控制改为plc控制,同时在水库周边加装了十余个水位、雨量监测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至水库管理处的监控室。
然而,随着城市展,水库的“负担”
也越来越重。
hai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