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千年的璀璨血光 第3618章分权织经纬,契文定乾坤(2 / 6)

加入书签

会有什么演变,及其对古代华夏发展有没有什么新的意义?

    斐潜一度想过,要约束皇帝的权力,但是随后他在青龙寺的建设和讨论的过程当中发现,实际上华夏之中,还有一个隐形的皇帝,那就是儒家。

    于是斐潜就开始思考,如果历史上儒家没有成为主导思想,而是与其他学派结合,华夏的发展会有何不同。

    有了这样的前提,斐潜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得到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希望能有一个系统的推衍,包括制度演变的具体阶段、各学派的分工协作、可能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对华夏后续经济、科技、社会结构的影响。

    于是乎,斐潜就回顾了历史上的儒家、法家、墨家的核心思想,以及它们在实际历史之中产生的影响。

    墨家几乎是被法家和儒家等,再加上统治阶级联手干掉的。

    毕竟原本墨家的思想实在是太超前了……

    即便是在后世,普通的百姓也谈不上什么自由平等,需要普通百姓卖命的时候,大爷大伯大婶子叫得一个亲切,然后转头就是拿着针管准备来一针,表示这是『刺激』政策,就像是给牛马抽血注射兴奋剂一般。

    在华夏古代民智不高的情况下,墨家是必须要改的。

    民本和农工,显然更加适合墨家的定位,并且也不会太超前以至于扯到蛋。

    法家么,在秦朝的应用还是很成功的,只不过是类似于后世的军事管制之下的计划经济,在战争暂停期间,就无法跟上百姓生活的需求,强行压制必然就是嘭一下,宛如高压锅爆炸了。

    在墨家彻底被敲死,法家被一杆子扫下船之后,笑到最后的当然就是儒家。

    儒家捡起了留在船上的墨家和法家的包裹,然后扔掉了包裹皮,将法家和墨家的东西,藏到了自己的袖子里。所以,将儒家拆分出来的前提条件,也是具备的,毕竟儒家之中有一些东西原本就是其他学派的。

    因此,斐潜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变成了三个学派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如何?

    又如何避免冲突?

    比如,法家重法律和集权,墨家强调平等和实用,儒家注重道德教化,这三者可能在统治方式上有矛盾的时候,要如何调和?

    法家的严刑峻法与儒家的仁政德治如何调和?

    墨家的民本和农工可能会推动科技和手工业发展,但古代中国重农抑商,这是否会改变国家的农业的根本?

    如此,等等。

    而且斐潜还需要考虑这种制度演变的不同阶段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变化。

    比如在初期,可能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权力之间覆盖冲突的不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