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千年的璀璨血光 第3725章天之方蹶,无然泄泄(3 / 8)

加入书签

    为了保全自身的地位,田产与世代累积的利益,在威逼利诱之下,最终选择了与曹操合作,共同完成了这场权力的血腥重组与再分配。

    道义与忠诚,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而在这个堪称谋朝篡位标准流程的演进过程中,儒家,以及那些自诩代表儒家的士族子弟们,几乎是『创造性』地研制出了一整套精致而虚伪的『劝进禅让』执行方法,为后世野心家提供了完美的剧本模板。

    先进九锡之礼。

    就像是现在关中的那些家伙叫嚣的要为斐潜加上晋公,加九锡一样。

    为什么是九锡?

    因为王莽篡汉前也受过九锡!

    这就是在试探天下人的底线,看看这僭越的举动,能激起多大的反抗浪花。

    反对声浪大?

    那就先缓一缓。

    反对声浪小,或者只有零星几个不识时务者跳出来?

    那就干掉这些跳起来的反对者。

    用血淋淋的人头告诉所有人,逆潮流而动者,死!

    等待大多数选择了沉默,下一步的操作就顺理成章了。

    而后,曹操开始使用天子仪仗,王宫的建制也明目张胆地效仿皇宫规格。再立曹丕为魏王太子,宣告世袭权力的合法性……

    至此,那个曾经辉煌的汉室,在人心层面已经名存实亡。

    大多数人的沉默,已经从无奈的选择,变成了必然的顺从,甚至主动的迎合。

    而在这个权力更迭,道义沦丧的全过程中,有一点显得尤为刺眼,也尤为值得深思。

    百姓的愚昧无知,是因为知识量的不足,是因为先天上的阶级低下,但是那些士族子弟呢?

    那些四处高喊着代表这个,代表那个的封建王朝的知识分子呢?

    当然,这些封建王朝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儒家子弟。

    或者说,是那些『代表』了儒家的士族子弟们,在面对滔天权势时,又是选择了什么?

    斐潜不由得微微摇了摇头。

    当后世之人嘲笑明末东林『头皮痒,水太凉』的丑态时,又有多少人会去深究,这些以儒家道统继承者自居,掌控着封建王朝话语权的所谓『大儒』和『精英』们,在每一次王朝鼎革,纲常倾覆的关键时刻,究竟扮演了怎样自相矛盾的角色?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