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0章 省厅的指示(2 / 6)
外围实验室工作、后主动揭发黑幕的心理学家。她穿着厚实的棉衣,在寒风中搓着手迎上来。
“情况不太好。”她低声说,“那个男孩叫阿木尔,蒙古族牧民之子。母亲三年前在暴风雪中失踪,父亲酗酒成性,经常打骂他。学校老师说他‘性格孤僻,不合群’,建议转介特殊教育机构。但我们接触后发现,他不是不能说话,而是……不相信说出来会有用。”
林念皱眉:“有没有尝试接入轻度共振?”
“试过两次,设备刚启动他就剧烈抗拒,撕掉了传感器贴片。”李婉苦笑,“他说:‘声音会被风吹走,没人捡得回来。’”
一行人驱车深入草原。沿途枯草伏地,远处羊群如云朵般缓慢移动。阿木尔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村级教学点,只有六个年级共四十三名学生,教师三人,其中一人兼任校长兼厨师。
校门口,几个孩子正在堆雪人。看见陌生人到来,纷纷躲进教室。唯有角落里坐着一个小男孩,低着头,手里捏着半截粉笔,在地上画着什么。
林念停下脚步。
那是……一座房子。和小禾最初画的一模一样,屋顶破了个洞,门前没有花,只有一道深深的裂痕。
她慢慢走过去,蹲下。
阿木尔没有抬头,手指微微颤抖,却继续画着。粉笔断了,他就用指甲刮出线条。
“你在画家吗?”林念问。
男孩不动。
“你妈妈……也喜欢星星吗?”她又问。
这一次,他的手顿住了。
片刻后,他极轻微地点了一下头。
林念心头一震。这反应太熟悉了??那是被长期压抑后,身体先于语言做出的回应。
当晚,他们在村委会临时腾出的房间住下。夜里,风刮得厉害,窗户咯吱作响。林念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打开笔记本,调出“星辰反制网络”的最新监控日志。
一条异常信号引起了她的注意:频率17.3Hz,接近人类悲伤情绪的共振区间,持续时间长达四小时,源头位于百公里外的一座废弃气象站。更诡异的是,该信号并非连续发射,而是以摩斯密码般的节奏断续跳动,内容解码后竟是反复重复一句话:
>“别相信他们说的治愈。”
她猛地坐起身。
这不是攻击,也不是渗透,而是一种……警告。
她立刻拨通周野的加密线路。
“你看到那个信号了吗?”她问。
“看到了。”周野的声音透着疲惫,“我们追踪了三天,发现它每隔七十二小时就会激活一次。而且……它的编码方式,和‘心锚计划’早期实验日志中的‘应急唤醒协议’高度吻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