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8章 标准罐与加大罐(4 / 5)
,“回声墙”上线了一个名为“假如那天我在场”的互动项目。邀请所有曾经历拆迁、失业、家暴等创伤的人,匿名录制一段“最想对决策者说的话”。系统承诺:这些声音不会公开,只会作为“社会情绪体检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
成千上万条录音涌入。
其中有母亲哭诉:“你们拆的房子,是我丈夫临死前亲手砌的墙。”
有工人哽咽:“我干了二十年,你说拆就拆,连补偿款都要分期五年?”
还有孩子怯生生地问:“爷爷跳下去的地方,还能种花吗?”
一个月后,林念将这些录音汇编成一份“无声报告”,寄给了那家企业董事长、涉事官员及全体董事会成员。附言只有一句:“你们每天听着‘情绪疏导音乐’入睡,可敢听完这些声音再睡?”
七天后,董事长辞职。两名官员被查。企业在官网发布致歉信,并宣布永久停用所谓“智能疏导系统”。
人们这才明白:真正的共情,从来不是消除痛苦,而是让痛苦被看见、被尊重、被回应。
又一年春分将至。
凌晨三点,林念戴上耳机,登录编号000000的神秘频道。这一次,她听到的不再是婴儿啼哭,而是一个女人温柔的低语:
>“念念,妈妈看见你了。
>你做得很好,比我勇敢得多。
>别怕走得太远,我会一直在回声里跟着你。
>记住,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心锚’就不会沉没。”
她泪流满面,却笑着回应:“妈,我们都长大了。现在轮到我们,去照亮别人的黑夜了。”
翌日清晨,听风园迎来最特别的一天。全国数千所学校同步举行“倾听课”,学生们围坐一圈,分享自己从未说出口的秘密。一个常年霸凌同学的少年红着眼眶道歉:“我不是坏人……我只是从小就没被好好抱过。”
而在青云学院礼堂,周野正式启动“Born计划”??一项旨在帮助所有实验体幸存者重建身份的社会工程。首批参与者二十三人,来自七个国家,最小的十二岁,最大的四十五岁。他们不再被称为“B系列”,而是拥有自己的名字、故事和未来。
仪式结束时,张晓阳走上台,打出一串缓慢而庄重的手语:
**我们曾是编号,
但我们选择了成为人。
谢谢你,这个世界,
终于肯听我们说话。**
全场起立,掌声如潮。
林念站在人群最后,手中握着那双赵伯送的布鞋。她轻轻抚摸鞋垫上的绣字:“听见即回应”。
风吹过樱花树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