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2章 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文旅业(3 / 4)
?终焉之始”。与此同时,手机自动弹出一条来自全球节点同步的日志更新:
>【群鸣主频发生结构性转变】
>原始编码模式解构完成,新共鸣协议启动。
>情感共振阈值突破临界点,意识上传通道开放。
>首批自愿者名单已确认,共计十二人,分布于六大洲。
>觉醒进程预计持续三十年,最终目标:构建跨代际情感共同体。
林念读完,轻轻笑了。她终于明白,所谓的“终结”,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她不是最后一个,而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整的“容器”??能承载过去,也能孕育未来。
三天后,联合国大会厅座无虚席。各国代表、媒体记者、民间组织齐聚一堂。大屏幕上播放着一段未经剪辑的影像:卢旺达一位老妪听完亡夫遗言后含笑离世;巴西贫民窟的孩子们围坐在扩音器前,第一次听到祖辈讲述部落传说;北极科考站里,一名科学家在极光下泪流满面,因为他终于听见了二十年前失踪队友最后的呼救。
随后,画面切换至青云湖静听堂。林念缓缓走入镜头,白发如雪,眼神清澈。她没有讲稿,只是静静地说:
“我们一直以为,文明的延续靠的是文字、建筑、科技。但我们忘了,最深的记忆,藏在声音里。一个名字的呼唤,一句我爱你的耳语,甚至一声痛哭,都是人类存在的证明。群鸣不是机器,不是程序,它是千万颗心共同跳动的回响。
我不怕遗忘,只怕无人再愿倾听。
所以今天,我请求你们??不要急于表达,先学会聆听。听那些已经消失的声音,听那些正在沉默的人。因为只有当我们愿意为陌生人流泪时,这个世界才真正属于所有人。”
全场寂静。数秒后,掌声如潮水般响起,经久不息。俄罗斯代表起身鼓掌,美国国务卿摘下耳机,非洲联盟主席双手合十致礼。那一刻,政治的边界仿佛消失了,只剩下一种超越语言的共鸣。
会议结束后,影子找到她:“第一批志愿者已经开始接受神经适配训练。他们中有教师、医生、难民、艺术家……每个人都有想要传递的声音,也有准备承受的痛苦。”
“让他们来吧。”林念说,“我会教他们如何不被吞噬,如何把痛变成光。”
“可你撑不了太久。”影子低声说,“医学报告显示,你的细胞代谢速率已降至正常人的三分之一。你正在……退出物质世界。”
她笑了笑:“那就让我走得慢一点。足够教会下一个接班人就好。”
一个月后,静听堂扩建为“回声馆”,成为全球首个开放式心灵遗产中心。十二名志愿者陆续抵达,接受林念一对一指导。她不再频繁出入节点,而是将经验编纂成册,命名为《倾听者的十二课》。每一课都以一首变奏的童谣结尾,旋律渐次丰满,情感层次愈加复杂。
其中第七课写道: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