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不一样的陈桥兵变-中(2 / 3)

加入书签

以来多年惯例汴京北门都是侍卫司掌管,即使如今赵匡胤在军方权势如此也没法改变。

果然,玄武门守将丝毫不为李继勋言语所动,直接向城下喊话:“我等距离宫禁近在咫尺,丝毫不曾听闻太后密诏。宫禁兵马悉数受天子明诏节制。纵有朝中奸佞也不得调兵。尔等速速退去,若是再做纠缠,便要放箭了!”

李继勋一听声音,居然还能认出城头守将“城头可是故人许绍衡,莫非不认得某李继勋了么?当年侍卫司时,你我兄弟相得,难道某还会害你不成?实话实说了吧,朝中奸佞不明兵事,不知赏罚。诸军怨赏罚不明,不愿进发。尔等及早开城,共襄清君侧之义举,尚可不失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异日我等尚能同殿为臣、征伐四方,取混一天下之功,建讨平鞑虏之业,不亦快哉!”

李继勋还算长点儿心眼,哪怕劝说到了这一步都不曾改口说赵匡胤已经篡位,依然是用清君侧的名义试图先骗开城门,可惜城头守将许绍衡似乎丝毫不念旧情,一口啐道:“住口!李继勋,恰才某念在故人之情,这段话可以当作没听见;要是再喋喋不休的话,休怪床子弩无情!”

李继勋闻言身子一震,只能立刻打马回返向赵匡胤复命。赵匡胤看了一眼城头准备,也知道大军此番来去都急,根本没有攻城武器,而且动兵本来就不是赵匡胤想要的——他要的是“全军拥戴”,而后他本人“退却再三、不得已而受之”;如果动了刀子流了血,还怎么证明他是受全军拥戴的呢?当下赵匡胤便当机立断地下令:“诸军听令,立刻变阵改道,去东华门。”

东华门守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他义弟王审琦,这座东华门便是后世北宋时进士科考试开榜的所在,也就是六部衙门中礼部所在的地方。百年后韩琦对狄青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名唱出者,方是好男儿。”的名言,便是应的这个景。这东华门与西边对应的西华门一起,串联起了周宋时期六部衙门和各级办事机构所在的街区,所以距离皇宫也是不远。进城

后直行两个街区,就可以到皇宫的东门。

大军说走就走,须臾便到东华门,王审琦负责的防区果然好说话得多,看到大军靠近二话不说直接开城放人,须臾兵马便全部进城。赵匡胤立刻分出四个都、大约两万人的骑军在王审琦等将领的带领下赶路掌握宫外各处六部衙门、三司府库、城防兵马司等地;外加拨出一个都去北门把刚才阻拦大军入城的守门官许绍衡即刻诛杀——倒不是赵匡胤气量狭小,非要诛杀一个守门官,而是害怕守门官再往宫内报信,让宫内提前准备。

而赵匡胤自己则带着主力就近直扑皇宫,在殿前司三把手、殿前诸军都指挥使石守信的帮助下,皇城也被很快找到了一处突破口——

虽然其他大部分皇城的内门还在侍卫司兵马的掌握下依然牢固,但是只要突破了城墙,那么纵然有人顽抗也不过是正面血拼的硬仗而已,在叛军人数优势五六倍的情况下,完全掀不起浪来。

不过还真别说,虽然反抗成不了什么气候,但是还真有一些死忠于后周的忠臣义士武力反抗了——或许是因为柴荣比历史同期死得晚了一个多月,加上赵匡胤又不得不趁着“过年春节长假”这个时间段动手、不容押后,所以赵匡胤的准备工作不如历史同期那么充分。少了这么一个月的准备间隙,侍卫司当中依然有不少死硬不肯眼睁睁看着赵匡胤上位。

所以在赵匡胤利用内应骗开一处皇城城门之后,历史上就为后周力战死节的侍卫司副都部署韩通就仓促点起不少步军前来应战——历史同期的韩通只区区纠结了几百人肯随他一同为国尽忠,而且最终也没能怎么打起来,韩通本人就在半路上被赵匡胤的走狗王彦升给截住,随后一路追到韩府灭了满门;数百韩通的亲卫死忠最终只能是自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