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臣下担心急则生变(2 / 2)

加入书签

如今庾炳之虽只是一个尚书吏部郎,但在当时这却是一个要职。因为自从元嘉以来,朝廷不设宰相、丞相,或者说宰相丞相无常官,只要是皇帝信任并能参与商讨军国大事、委以机密的人就是宰相,司徒是宰相,其他如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令,侍中、侍郎、给侍中以及尚书郎等,都是当时的要职,只要皇上重用他,他就是宰相——这些职位往往都由皇帝身边人担任,所以外国的使者常常都特别敬重皇帝身边的人;反之,皇帝不太信任他,他就是身居高位,也不能参与政事,当初谢灵运就是这样。庾炳之受到皇上重用的原因,除了他是皇上身边人之外,还因为他的职位是尚书吏部郎——吏部尚书殷景仁正卧病在家,他实际上也在部分地行使殷景仁的职责。

自从殷景仁和刘湛的矛盾公开化并且日益加深,朝臣间也分成了两类:去过殷府的,不得去刘府;反之亦然。只有庾炳之是个例外,他能游于两府之间,但殷、刘都能欣然接受。自从殷景仁称病至今不朝见已经有好几年了,但朝中有了大事,刘义隆都让庾炳之带着使命去殷府咨询,有时一日之间他要在宫殿和殷府之间往返数次,刘湛知道了,心中也不生疑。现在,庾炳之刚刚从殷府归来。

刘义隆在问过殷景仁之后,又问刘湛近况。庾炳之就把心中的疑虑说了出来:

“司徒自入京十年来,陛下诸事皆委任于他;尤其是在陛下龙体欠安期间,司徒更是天下事事事得以自专,可是如今为一丹阳尹陛下突然就……”

庾炳之说着就又不说了,他要停下来看看皇上的颜色。

“外间有何议论吗?”

“臣有所闻,陛下!刘领军与司徒……陛下不担心急则生变吗?”

“卿所言极是。我也觉得一时冲动,处事欠妥,不过……如何补救?还让刘斌任京尹?”

“刘斌刚去了吴郡,这自然不好重提,但刘湛曾在臣面前流露过想任京尹一职,只是不知道他们后来怎么就又举荐了刘斌。”

就在刘义隆为此考虑的时候,通事舍人报司徒义康入宫。见了面,司徒就把相关事务向皇上一一作了禀报,刘义隆就对他说:

“司徒拟任刘斌为京尹一事……我是这样考虑的:一是吴郡是天下大郡,庾登之走了,得有一个得力的人去才行,所以这才让刘斌去了;二是,先帝一生多在战阵,享位日浅……如今天下安宁,我想重振儒学,于是就让何尚之在南城外建宅讲学,为了表明朝廷重此事,所以我就让他兼任京尹……现在慕名而来的人很多,司徒也可前往听讲,那会得益很多。”

“兄所任得其人。弟也将前往听讲。”

“现在南学既已办起来了,而京尹事务众多,为了让何尚之专心讲学,我看这京尹就让刘领军兼着。”

司徒一听让刘湛兼着,也觉无可无不可,而庾炳之以为要让何尚之白衣讲学,就问了一句:

“那何……”

“何尚之任祠部。”说到这里,刘义隆还特意叮嘱司徒把祠部郎许容之的案子好好查一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