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初次北伐(三)(2 / 3)

加入书签

对这段战绩,史学家孙盛也大加赞赏:“魏武推选将领,参以同异,为之密教,节宣其用;事至而应,若合符契,妙哉!”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也引用了孙盛的话,因此,刘义隆在阅读裴注时,就不止是欣赏而已:在实际征战中,他也学着那么做。

徐爰见众将领看着自己,就说:

“皇上的意旨诸位都清楚:只收河南,不关河北。”

“可是……”垣护之和王仲德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质疑。

到彦之打断他们的疑虑,说:

“就这么办了:尊皇上旨意!”

诸将面面相觑,只能摇头叹息。

魏主在宋军逼河的情况下却舍此不顾,率军西击赫连定,到彦之知道这件事,远在宫中的皇上也知道这件事。可这个比刘义隆早一年即位却比刘义隆还小一岁的魏主拓跋焘,怎么就如此大胆?

起初,刘义隆还没有派遣殿中将军田奇出使魏廷之前,魏河南守将就已经通过探子知道宋人将收复河南失地,于是他们上表魏主:“宋人大规模集结,将入寇,请朝廷兵三万先于宋人未而袭之,足以挫其锐气,使宋人不敢深入。”其后,他们又请求杀尽黄河两岸流民,以防止流民作宋人深入河北的向导。

魏主拓跋焘下诏让公卿商讨此事。他的重要谋臣左光禄大夫崔浩说:

“这不可听从。天地之性,西北高而东南低,南方下湿,入夏之后,南方多水,草木茂盛,地气蒸郁,易生疾疠,不能行师。况且南人既已严备,则守城必固。若留军久攻,则粮运不继;若分军四掠,则众力单薄,无以应敌。今若击之,不见其利。宋人若北上,应待其劳倦,至秋凉马肥,乘敌取食,此万全之计!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将先后随从陛下征伐,两年前西平赫连,去年又北破蠕蠕,多获美女、珍宝,牛马成群。这都让南边诸将闻之羡慕,他们也想南向抄掠以取资财,于是虚张声势,常称贼动以惊恐朝廷,其实都是他们为谋私利为国生事,实不可从!”

拓跋焘觉得有理,就听从了崔浩的建议。

这赫连氏又是何人?夏主赫连氏属匈奴贵族,原也是刘宋的一个仇敌。当年刘裕北伐长安灭了姚泓,后来因留守京都的刘穆之病死,刘裕担心后方不稳而东归,留下十二岁的次子庐陵王义真与辅佐他的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镇守长安。夏主赫连勃勃见刘裕东归,于是兵向长安;晋将领内讧,不得不撤兵,夏兵追击,晋军终有青泥之败。元嘉二年赫连勃勃死,其子赫连昌即位;元嘉五年魏军攻夏都城统万(在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活捉赫连昌,多获美女珍宝,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逃往平凉(在今甘肃平凉西南)继位为夏主。这就是崔浩所说的“西平赫连”。

“北破蠕蠕”又是怎么回事呢?蠕蠕,南方人称他们叫“芮芮”,即柔然,它是匈奴的一个别种,生活在魏的北方(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去年拓跋焘亲征,其种族部落前后降魏的有三十余万落;魏人获战马百余万匹,畜产、车庐,漫山遍野,大约数百万。

这之后魏的边将又上表称南寇已至,而戍守兵少,请朝廷选幽州(辖今北京、河北等地)以南劲兵助守河南四镇,同时在漳水造船以备南人。朝中公卿都表示赞同,同时建议让晋末北逃的南人司马楚之、鲁轨等担任将帅前去招诱南人。崔浩又持异议:

“此非上策。楚之是司马氏后裔,正为刘宋所忌。今知朝廷尽幽州以南精兵,又大造舟舰,随之以轻骑,刘宋将以为朝廷欲扶持司马氏而诛灭刘氏,必将举国震骇,其结果必将尽其精锐,同心竭力以死抗争。若知朝廷有声无实,刘宋将恃其有备,必喜而前行,甚而渡过黄河乘机深入。如此,南部边将将难以阻抗。今公卿欲以威力却敌,实所以招敌至!兵法所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