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2 / 3)

加入书签

注意,诸葛亮觉得他异于常人。一会儿刺客如厕,刘备对诸葛亮说:“刚刚得一奇士,此人足以辅君治国。”诸葛亮问奇士何在,刘备说就是刚离席之人。诸葛亮叹道:“窃观此客,色动神惧,奸形外露,邪心内藏,必是曹氏刺客!”于是立即派人去追,那人已经越墙而去。裴松之诘难:

“凡为刺客,都是暴虎凭河、死而无悔之徒。刘主既有知人之鉴,却受此客迷惑,则此客必为一时之奇士;既说此客‘足以辅君治国’,则应属诸葛一类人。凡为诸葛一类人,少有为他人充当刺客的,其主也知爱惜其才,必不投之于死地。况且此人不死,也应显达于曹魏。竟是何人,后来为何湮没而无闻?”

第三件事记空城计: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时,派魏延诸军联合东下,只留万人守城。晋宣帝司马懿率二十万大军迎击,但与魏延错道而直向阳平城。相距六十里时,侦探禀告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诸葛亮也知道宣帝将至,情况危急,但前赴魏延,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于是将士失色,不知计从何出。诸葛亮却神情自若,命令军中偃旗息鼓,不得擅自走出营寨;又令大开四面城门,洒尘扫地。宣帝一向认为诸葛亮为人稳重,现在看见四门大开,怀疑城内有伏兵,于是撤军回到山中。次日,诸葛亮见其僚佐时拍手大笑,说宣帝必是疑有伏兵沿山而逃了。后来侦探回报,正如诸葛亮所言。宣帝事后获知实情,深以为憾。裴松之诘难:

“案,阳平在汉中。诸葛亮起初驻扎阳平,宣帝还在担任荆州都督,镇守宛城。至曹真死,才与亮相距于关中。魏曾派遣宣帝自宛城取道西城伐蜀,因遇大雨数日,才未成行。此之前后,未有于阳城交战之事。纵如郭冲所言:宣帝率大军二十万,又知亮兵少力弱,若疑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为何沿山而逃?

“案,《魏延传》:“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亮既不以魏延为万人帅,又如何如郭冲所言,使魏延率重兵在前而自己率轻弱自守?况且郭冲与扶风王司马骏谈论,显露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竟然说扶风王闻之称是。由此观之,郭冲《条诸葛亮五事》举引都不可信。”

第四件事记北伐:诸葛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望风而降;围天水,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回到蜀。蜀人都前往庆贺,诸葛亮面露忧色,向人致歉说:“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口。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怎能不愧!”于是蜀人都知道了诸葛亮有吞魏之志,北出祁山,并非只为拓展疆土。裴松之诘难:

“亮有吞魏之心由来已久,并非因此事众人方知。况且此次师出无成,蜀将士伤残众多,三郡归降而不能守;姜维其人,天水匹夫,获之于魏无损;掳掠西县千家,并不能补街亭之失。蜀人以何为功,而竞相庆贺?”

在第五件事记魏明帝亲率大军征蜀而蜀人以一当十来报答诸葛亮之后,裴松之总评郭冲:

“孙盛、习凿齿一向喜好搜求异闻,无有遗漏,而都不载郭冲所言,可见郭冲之言乖谬不可信。”

刘义隆举起卷轴,满脸喜悦地看看裴松之,然后转向左右侍臣,说:

“此将不朽!此将不朽!”

刘义隆的预测的确体现了他的文史方面的见识。自那以后的一千多年来,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梁代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以及唐代李善的《文选注》,都因为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材料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深受世人好评。

众人也都面露喜色,抱拳相贺。

老臣裴松之的脸上也泛出些许红光,转向陛下拜了拜,说:

“谢陛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