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于谦回京(2 / 4)

加入书签

白银百两;献白银前两者,可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许多臣子为了不被穿小鞋,毕竟一年一次,还能接受。

他们只能咬牙切齿的准备财物,老老实实去向王振“纳岁贡”。

可是于谦呢,众所周知,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光蛋,别说白银百两,哪怕三十两恐怕都掏不出来。

有同僚相劝,建议他哪怕不缴“岁贡”,好歹带点土特产赠礼呀。

于谦呵呵一笑,他甩了甩衣袖,淡然道:“财物没有,只有清风。”

他还为此写过一首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闾阎:泛指平民老百姓。】

果不其然,王振对他的这种行为非常不满,于是让人去弹劾。

通政使李锡状告于谦:“(于谦)久不得进,故心怨望,擅举人以代自。”

本来只是一件寻常之事,推荐人才入朝嘛,属于基本操作。

只是推举,不是保举,两者是有区别的。

前者,若是皇帝不满意,不录取便是,又不会纠缠。

后者,明宣宗曾下诏:三品以上的京官有资格荐举贤才,就任内外官吏,基本能够当上一官半职。

然而,就是因为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于谦下狱,被判死刑。

不知是谁泄露的风声,让晋、豫的百姓得知,群情激愤,联名上书。

数千名两地官吏和百姓,千里迢迢来到紫禁城门前跪伏,周王朱有炖、晋王朱美圭等藩王也在朝堂中上谏,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不管王振有没有得到朱祁镇的授意,碍于民意,只能不了了之。

于谦无罪释放,还恢复了原职。

就在今年,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师。

不知道朱祁镇是出于什么心理,反正于谦回来了。

于谦在京师没有什么朋友,他在外工作十九年,朝中能有什么关系?

前面为他求情的人,身份说得很清楚,只有晋、豫两地的官吏,以及周王、晋王等藩王,并没有写到其他大臣。

若是真的是有名有姓的大官为他求情,肯定会有记载,毕竟于谦也算是个明朝历史界的“流量明星”。

而那群藩王之所以为他求情,大概率是因为惜才,又考虑到皇室脸面,或许还跟明宣宗有关,在宣德年间,朱瞻基挺看重他的。

于谦的出道方式,挺有意思的。

在宣德元年,朱瞻基亲征平叛汉王谋反,没曾想朱高煦主动投降。

于是,朱瞻基便找来一大群御史去怒喷朱高煦,直接展现语言魅力。

其中,于谦就是嘴巴最臭的那名御史,字字珠玑,句句诛心,这才引起朱瞻基的注意。

但是呢,你如果说于谦跟那群藩王的关系有多好,就不应该了。

从现实角度出发,成为朋友的前提是,你要对别人有价值,不管是情绪价值,还是利用价值,或者经济价值。

人际交往中,最长久的关系,就是等价交换。

而于谦虽然是从二品的巡抚,官职看起来还挺大的。

但是,如果说,正统年间,有五六十名文臣武将的职位在从二品以上呢?是不是就觉得比较一般了?

而且地方官无论是地位还是权力,始终不如京官。

他的存在,对于那群藩王而言,价值不高,不值得费尽心机去拉拢。

又不打算造反,你拉拢权臣想干什么?

前面提过,巡抚是从二品官,而这次,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属正二品官,升迁。

朱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