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管理艺术的巅峰之作(2 / 2)

加入书签

么没有一次成功呢?”

“义和团,白莲教,又为什么会失败呢?”

......

明朝的皇帝对这个问题很是感兴趣。

毕竟,明朝末年就是被各种起义折腾得千疮百孔。

在清兵来捡漏之时,明朝已是亡国之兆。

而清朝,却是在经历了如此多民变之后,没有撼动统治根基,还能存活几十年。

......

“这就得提到清朝管理艺术的巅峰之作了,厅制结合汛塘制,正如同遍布天下的铁钉。”

“这个制度,脱胎于明朝的卫所制。”

“打个比方,在省城到府城的驿路上,每隔10到20里,设一个塘,每隔50到100里,设一个汛。”

“一个汛,统辖好几个塘,形成一条防控链条。”

“每个塘中设有10到20个人,表面是汉人军官,实则受驻防八旗的监视。”

“一旦某个点出问题,该点便会面对整个汛塘的围剿。”

“乾隆六年,朝廷在平定苗民起义之后,设置了龙胜厅。”

“接着便以龙胜厅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了八条汛塘链。”

“每条链由3-5个汛、15-20个塘组成。”

“且塘兵每日需在寅时敲响铜锣报平安,如果某塘没有按时敲锣,相邻的3个塘必须立即派人前来围剿。”

“且从最偏远的塘到龙胜厅,消息的传递都不得超过24小时,违者汛官斩立决。”

“这便是“五更巡更制”和“快马传烽系统”。”

......

乾隆对这个制度很是满意。

每个塘的选址,都经过精心的考量和计算。

必须要建立在隘口、水源、集市等战略要地。

这样,才能确监控苗民的每一次迁徙、每一场交易、甚至是每一声鼓角。

事实证明,这个制度是有用的。

龙胜厅设立后的三十年间,共发生苗民起义十七次,但他从未对此担忧过。

因为每次起义规模均未超过三百人,且均能在三天内被解决。

最惨烈的一次镇压,清军剿灭一个五十人的苗民据点。

出动三个汛、十二个塘,共计五百余人。

当时的整个山坳,可都夷为了平地。

想到这里,乾隆轻笑了一声。

这才是真正的“天下至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