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章 夏军战备新计划(2 / 2)

加入书签

“十二岁到十八岁的预备民兵,也有八十万,这么算下来,咱们大夏随时能动员起来、且有一定军事基础的兵源,差不多能有一百五十万”

秦思源微微点了下头——这“随时动员”

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大夏的民兵分两拨:一拨是十八岁以上的正式民兵,平时要守着村子,帮着治安局处理一些事情。

同时归地方守备军管,要是当地闹暴乱、灾害,他们也得第一时间出动,算是大夏藏在民间的“隐形兵源”

这些正式民兵没有固定军饷,但每个村都有多余的土地,这些土地的收成里,会专门分一部分钱粮给他们,支撑他们训练。

另一拨就是十二岁到十八岁的预备民兵,正式民兵训练的时候,他们也得跟着学,只不过训练强度会小一些。

每个村的民兵名额都有规定,只有等正式民兵到年龄退下来了,预备民兵才能补上去转正。

秦思源转头看向旁边的苏明哲,问道:“现在各村的公田,按眼下的情况,还能维持多久?”

“回大王”

,苏明哲立刻站了起来,躬身回话,“咱们按每个村一千人来算,对应的公田大概是一千亩”

“但现在大夏局势已经平稳,各地新生儿越来越多,照这个趋势下去,这些公田顶多十年就会被重新分配出去,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早点重视”

“那你们政务院有没有想出什么解决办法?”

,秦思源追问,“每个村的公田太重要了,是村子运转的关键,绝对不能少”

这里得说下,所谓的“公田”

,就是每个村里剩下的多余土地。

这些公田的收成不用交税,但村里的村长、民兵队长、教书先生这些人的俸禄,都得从公田的收成里出。

剩下的粮食和钱财,也会存起来当应急储备,比如遇到灾年能救急,民兵训练的钱粮也从这里拨付。

按照政务院之前算过的账,一个一千人的村子,至少得有五百亩公田才能正常运转,要是公田面积少于这个数,村子里的各种事务就得停摆。

这也是大夏特有的体制,把一个个村子打造成相对独立的小单元,同时又归县里直接管。

这样一来,既不用派太多官吏,还能省下一大笔开支,效率也高。

“回大王,政务院目前的计划是,组织百姓大规模迁徙到人口少的地方”

,苏明哲回答,“这样能保证每个村的公田面积不减少,维持正常运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