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4章 大夏的条件上(2 / 2)
连我大明都不如!
至少,大明尚有一套维系了二百多年的规矩,能让大部分百姓有条活路。
而他们对宗室更是赶尽杀绝,进行了毫无人性的清算!
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如燎原烈火,席卷了中国北方大地。
在这股试图摧毁旧秩序的风暴中,明朝的宗室成员和象征着皇权天命的皇陵,成为了起义军仇恨最集中的焦点,遭受了系统而残酷的清算。
遍布全国的朱明宗室,在起义军眼中,是腐朽朝廷最直接的代表,是坐食民脂民膏的寄生虫。
他们长达二百多年的特权与压榨,积累了难以化解的民怨。
因此,一旦城破,对宗室的搜捕与屠杀往往被列为要任务,其手段之酷烈,令人胆寒。
起义军对宗室奉行的是“铲草除根”
的策略,力求断绝朱姓王族在地方的血脉。
崇祯八年的“凤阳之屠”
,是一场标志性事件。
张献忠部攻陷明朝中都凤阳后,不仅对普通官民举起屠刀,更对当地的朱姓宗室进行了无差别的清洗,“尽皆屠戮”
,无论王爵高低、年龄长幼,皆难逃一死。
婴儿与妇孺的啼哭同样无法唤起丝毫怜悯,其场景宛如人间地狱。
这种屠杀越了简单的军事需求,更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暴力宣示。
对于被捕的高级宗室,起义军往往采用极刑公开处决,以此震慑明朝官府,并宣泄底层积压的愤懑。
崇祯十年福王朱常洵的遭遇,将这种残酷推向了顶峰。
富甲天下的福王在洛阳城破后被俘,野史盛传其被与鹿同烹,分食于众,即骇人听闻的“福禄宴”
。
即便依据正史,他也是被公开“脔割”
,尸骨不全,这种对待亲王的方式,赤裸裸地宣告了旧有等级秩序的被彻底践踏。
在崇祯十二年之前,此类屠戮已非孤例,早在崇祯六年,起义军攻破山西蒲州时,便将当地宗室“杀戮殆尽”
。
每一次王府的陷落,几乎都伴随着一场针对朱姓族人的血色盛宴,预示着这个盘根错节的贵族集团正走向其血腥的末日。
如果说屠杀宗室是针对肉身的消灭,那么摧毁皇陵,则是直接攻击明朝统治的精神核心与合法性依据——即所谓的“天命”
与“祖宗庇佑”
。
其中,最令明朝上下感到震怖与绝望的,莫过于崇祯八年凤阳皇陵的被毁。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
,安葬着其父母(皇陵)及三代祖辈(祖陵),政治象征意义极其重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