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荷、西使节团上(2 / 2)
事上拖延推搪、阳奉阴违之人,即刻革去差事,断其俸禄!”。
“再给剩下的人说清楚,从本月起,本王每月亲自考核翻译进度,若是完不成既定任务,一律按失职论处,同样开革!”。
顿了顿,秦思源的声音里没有半分温度:“本倒要看看,在饿肚子的窘境和所谓的‘读书人气节’之间,他们会选哪一个!”。
“若是真有骨气,宁死不屈,那就让他们饿死街头便是——大夏要的是能做事、肯听话的人才,绝不缺这几个自命清高的废物读书人!”。
“臣遵命!”侍从吓得心头一凛,不敢有丝毫耽搁,躬身应下后,转身快步朝殿外跑去,生怕慢了一步触怒这位杀伐果断的大王。
看着侍从离去的背影,秦思源眼中的冷意未减。
这些读书人,本就是他为了收拢民心、赚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才特意安置的闲散之人。
既然占了大夏的资源,自然不能白养着,于是便给他们安排了翻译先贤着作的差事——但这翻译绝非随意为之。
华夏数千年文明,思想碰撞最激烈、最璀璨的便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贤才辈出,留下了无数蕴含着治国、修身、平天下智慧的典籍。
可后世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皇权,往往刻意曲解这些着作的精义,将其变成愚弄百姓、维护专制的工具。
而那些读书人,为了谋求功名、依附权贵,对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刻意迎合,任由先贤智慧被篡改、被玷污。
这是秦思源绝不能容忍的,他要的是整个华夏民族真正站起来,打破思想的桎梏,凝聚起强国的力量。
为此,他甚至不惜主动放弃了部分君主集权,推行新政,如此一来,又怎能让这些读书人继续歪曲先贤思想,阻碍大夏的革新之路?
可这些人偏偏拎不清,给点阳光就灿烂,以为让他们参与翻译工作,便是要重用他们,竟还敢摆架子、甩脸色。
秦思源冷哼一声,夏国固然需要读书人来传承文化、治理地方,但绝不需要这种抱着旧思想不放、只懂空谈气节的旧式文人。
要么乖乖听话,按他的要求还原先贤着作的真义,要么就滚去玩泥巴,让他们自生自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