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节四:文明的礼物(1 / 7)
一、无人登陆舱:穿梭大气的 “温柔使者”
脱离 “播种者号” 的无人登陆舱,通体由 “类陶瓷碳化硅” 制成,表面覆盖着可随大气密度变色的 “温控涂层”—— 在高层大气时呈银灰色,抵御摩擦产生的 300℃高温;进入中层大气后转为淡蓝色,通过辐射散热将舱内温度稳定在 25℃;降至低空 10 公里时,涂层彻底变为与云层相近的乳白色,如同融入大气的水滴。
登陆舱的推进系统采用 “脉冲式离子推进器”,每一次喷射都精准控制在 0.1 牛的推力,避免产生的气流惊扰下方的菌毯群落。舱体腹部挂载着三台 “微型地质雷达”,实时扫描下方地形 —— 当探测到预定冲积平原边缘的红色土壤(含氧化铁成分,有机质含量达 4%)时,雷达屏幕上弹出绿色的 “着陆确认” 标识,舱内的 AI 系统自动调整姿态,将着陆误差控制在 10 米以内。
穿越最后一层薄云时,登陆舱打开了顶部的 “缓冲降落伞”—— 伞面由超轻的 “蜘蛛丝纤维” 编织而成,直径仅 3 米,下降速度从最初的 50m/s 降至 5m/s。下方的红色平原上,几簇浅绿色的菌毯随微风轻轻起伏,远处的山峦覆盖着更深的绿色,河流水面泛着恒星的粼粼波光,没有任何生物活动的迹象 —— 这是 “播种者号” 提前确认的 “生态静默区”,确保登陆不会干扰原生生命。
“接触地面!” 舰桥内,负责操控登陆舱的机械师老马盯着屏幕,声音带着紧绷后的放松。画面中,登陆舱的支撑腿(由可折叠的钛合金制成,末端包裹着软质硅胶)轻轻触地,没有扬起丝毫尘土 —— 硅胶垫与土壤接触的瞬间,释放出微量的 “固氮菌抑制剂”,避免地球微生物意外扩散,这是《播种协议》中 “生态隔离” 条款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工程机器人:无声的 “掘墓人与守护者”
登陆舱舱门向两侧滑开,六台 “蜂鸟型” 工程机器人依次驶出。它们高约 80 厘米,通体黑色,机身覆盖着与本地土壤颜色相近的伪装涂层,四肢是可灵活弯曲的碳纤维机械臂,末端装有不同功能的工具 —— 激光切割头、微型挖掘机、土壤分析仪、材料塑形器。
领头的机器人(编号 “蜂鸟 - 01”)首先用土壤分析仪扫描地面,屏幕上实时显示数据:“土壤湿度 28% | 酸碱度 pH7.2 | 无重金属污染 | 地下水位 15 米(安全深度)”。确认无误后,它举起激光切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