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半人马座播种者(1 / 5)
小节一:方舟的使命
太阳系边缘,柯伊伯带之外。这里的黑暗并非绝对的墨色,而是泛着极淡的靛蓝 —— 那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余晖,在绝对零度(-273.15℃)之上 3 开尔文的温度里,勾勒出虚空的轮廓。太阳缩成一颗视星等仅 1.2 等的亮星,比地球上看到的金星稍暗,它的光芒穿越 50 个天文单位(约 75 亿公里)的距离后,落在 “播种者号” 外壳上时,已弱到无法融化哪怕一粒固态甲烷冰晶。远处,冥王星的卫星卡戎正以黯淡的灰白色调缓慢旋转,柯伊伯带的碎石群在黑暗中闪烁着细碎的金属反光,像散落在天鹅绒上的细沙。寂静在这里有了重量,飞船系统运行的 28 分贝低鸣(约等于图书馆的环境音),反倒成了这片荒原中唯一的 “生机信号”。
“播种者号” 的身躯比原文描述更具科技诗意。它总长 2.3 公里,主体是一个直径 800 米的圆柱形生活舱,两端延伸出对称的 “翼臂”—— 左侧翼臂挂载着世代引擎的反物质约束环,右侧则连接着生命库与知识圣殿的复合舱体。外壳采用 “类金刚石碳纳米管 + 硼化锆” 复合装甲,表面覆盖着可变色的 “星尘涂层”:在迎向太阳的一侧,涂层呈哑光银白色,反射 92% 的入射光线;背对太阳时则转为深黑色,通过辐射散热维持内部温度。最关键的是,装甲层间嵌入了亿万个微型 “自愈单元”—— 当微陨石撞击造成微小裂痕时,单元内的液态金属会迅速填充缝隙,在 0.3 秒内凝固成与原装甲强度相当的合金,确保飞船在深空长期航行中的结构完整。
飞船内部的 1G 重力并非由旋转模拟(传统世代飞船方案),而是通过 “反重力子发生器” 实现 —— 这种源自艾拉文明遗迹的技术,能在舱内形成均匀的重力场,避免船员因长期旋转产生的前庭功能紊乱。生活舱被划分为 12 个 “生态圈社区”,每个社区容纳 30-50 人,配备独立的小型生态园、医疗站与公共活动空间。社区间通过透明的磁悬浮通道连接,通道内壁会实时投射地球各地的自然景观:有时是亚马逊雨林的晨雾,有时是北极苔原的极光,偶尔也会播放船员家属录制的影像 —— 这些细节是心理医生索菲亚的建议,为了缓解长期深空航行可能引发的 “家园剥夺综合征”。
此刻,所有首批船员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在 “生态圈社区 3” 的麦田里,农艺师玛塔・罗德里格斯正放下手中的基因测序仪 —— 她刚完成第 17 轮小麦种子的活性检测,这些小麦是地球最后一批在自然阳光下成熟的品种,种子外壳上还带着堪萨斯州土壤的微小颗粒。在引擎核心区,机械师***正关闭维护面板,他的工装裤膝盖处缝着一块褪色的蓝色补丁,那是他父亲(“创世” 号钻探平台的老工程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