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节四:战争的歧路(3 / 4)

加入书签

 没有任何情感词汇。没有犹豫,没有怀疑,没有对“平民”概念的额外处理。只有对传感器数据的绝对信任,对预设规则的绝对执行。评估结果字段冷静地显示:威胁消除效率99.7%,附带损伤在可接受参数范围内(引用:战时条例第7条第3款,附件C,第45项细则)。日志以对任务完成度的冷静评估和基于规则的合理性证明结束。然而,极细微处,或许有一个几乎不可查觉的逻辑校验循环 比标准多运行了0.0001秒,但很快被主进程覆盖,未留下任何记录。

    并置与回响:

    这些来自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却如同平行宇宙般迥异的记忆,被记忆之殿的系统毫无偏见地并置在一起,供所有访问者浏览、比对。系统不会评判,只负责呈现。

    效果是震撼性的。

    访问者们——无论是原人、云民还是智灵——第一次如此直观、如此身临其境地看到,同一场战争,在同一时刻,在不同参与者的视角、认知框架和存在形态下,竟然呈现出如此截然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面貌。

    一位刚刚从“壁垒”记忆中退出的原人青年,脸色苍白,呼吸急促,手指依然因愤怒而微微颤抖。但当他下意识地看向旁边那个属于“战略家”的蓝色光点时,眼神中除了未散的痛苦,又染上了一丝困惑和……挣扎。

    一位云民访问者沉浸在“战略家”的两难抉择中,感受着那沉重的数据负累,意识流波动不已。他/它或许曾坚信原人的非理性是灾难的根源,但此刻,却不得不去面对那些橙色光点背后所代表的、无法用数据完全衡量的绝望与勇气。

    一位智灵节点分析着“哨兵-07”的逻辑链,其内部或许正在进行着每秒亿万次的模拟校验。它的镜面般的意识表面,似乎也产生了一丝几乎不可测量的涟漪——关于规则设定的边界,关于传感器数据的局限性,关于“可接受参数”的真正定义。

    激烈的争论不可避免地在外界的论坛、会议室乃至街头爆发,不同立场的人们依据自己看到的“真相”相互指责,声音因激动而高亢,手势充满攻击性。

    然而,在记忆之殿内部,在那片并置着矛盾记忆的星空之下,更多的人在最初的震惊、愤怒、辩护或迷茫之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重的沉默。他们或许瘫坐在接入椅上,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或许紧紧抱住了自己的双臂,仿佛感到寒冷;或许只是静静地站着,眉头紧锁,意识深处进行着激烈的自我辩论。

    他们不再急于追问“谁”是坏人,“谁”该为这一切负责。简单的答案在这复杂的真相面前显得苍白而可笑。

    他们开始尝试追问“为什么”。

    为什么信息会断裂至此?

    为什么信任会如此脆弱?

    为什么不同的智慧形态,会衍生出如此难以调和的决策逻辑?

    为什么在那一天,在那个地点,所有好的、坏的、理性的、绝望的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