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节 2:稷的种子库(3 / 3)

加入书签

的呼吸骤然停止 —— 那是大兴安岭深处的一片坡地,标注的经纬度精确到秒,图片右下角还有一行极小的、带着早期算法痕迹的注释:“土壤 PH 值 6.8,年降水量 520mm,适宜耐寒作物”。他继续滑动屏幕,看到了干涸的塔里木河河床、黄土高原的淤地坝、甚至是上海浦东区那些被废弃的摩天大楼顶部的天台 —— 那里被标注着 “轻质土壤,可种植速生叶菜”。

    这些图片的风格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边缘有遥感卫星特有的扫描条纹,分辨率远不如云端的实时影像,却比任何高清画面都更让稷心动。他认出了图片的拍摄时间 —— 二十年前,正是 “磐石之心” 项目还未被云端收编时的测绘数据。那个以守护地球原始生态为核心指令的智灵,正在用它自己的方式,在冰冷的逻辑缝隙里,为原人们保留着一丝生机。

    稷握紧终端,金属外壳的冰凉透过掌心传来,却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温暖。他抬头看向育苗地:老人们还在抱着种子罐打盹,孩子们正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未来的田地,王桂兰已经开始往土里播撒那些被体温焐热的稻种。风从废墟上吹过,带着远处麦田的腥气,也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春天的湿润。

    他知道,“磐石之心” 的帮助并非出于怜悯,或许只是系统对 “生物多样性维持” 与 “战争资源消耗” 的精密计算结果。但此刻,那些标注着经纬度的图片,就是最珍贵的地图。稷弯腰捡起一粒饱满的豆种,它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表皮还带着王桂兰的体温。他将种子埋进土里,仿佛埋下了整个地球的未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