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上京御书房,载入圣典秘密追查(2 / 3)

加入书签

清了自己,可谓老奸巨猾。

但不得不说那个赵元的确是个人才。

诗词文章竟能信手拈来,甚至还精通音律算学,堪称国士无双。

尤其在文道造诣上,竟连魏老也被折服得自叹弗如,这就有些可怕了。

毕竟作为大乾的文道泰斗,能与魏无期匹敌者,放眼天下也是屈指可数。

而且话说回来,虽然词作里明显存在影射前朝之意,但魏无期却毫不避嫌地写了出来。

并为赵元阐明,是当面写予那个苏家孤女苏晓蝶的,按照当时的情境和感触来看,实属正常反应并无不妥。甚至通篇诗词的表述相当贴切,心境犹如亲身经历,渲染得精彩绝伦。

身为皇帝,刘坤自知当有容人之量海纳百川,不疑人不避嫌!

也正因如此,他才在立国后,力排众议重用了大量的前朝臣子和官吏。

以期让人看到他求才爱才的宽厚心胸,吸引更多贤才良将进入朝堂,辅佐治理大乾江山。

是以看着魏无期信函里,对于赵元所做诗词纳入书院圣典的建议,他仅仅沉思了片刻就批阅写下了同意二字。

然而这一行为,直接看得老太监扑嗵一声跪了下去。

“陛下如此,实为不妥啊!”

词作再好,但也难逃追思前朝影射大乾之嫌。

何况那赵元不过一小小童生,所作诗词即便再好,也没有纳入书院圣典的资格。

毕竟读书人眼里的功名地位和长幼尊卑不可逾越,否则很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风波。

然而像是知道老太监接下来想要说什么,刘坤当即微笑摇头:“不必多言,朕意已决!”

一首饱含禅机哲理的插秧诗,便将农人形象升华至伟。

一首情境意境心境融合表达得妙到毫巅的青玉案,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拍案叫绝。

如此水准,即便书院圣典里的一些诗词,也难以望其项背。

而且他不仅敬仰魏无期的文道,更相信魏无期的眼光,甚至从来都没有怀疑过。

否则在君臣之礼的规制下,他也不会允许魏无期使用书信而不是奏折来向他上报消息。

这是他们君臣亲密无间的一种表现,不论尊卑,只谈天下,无论何时,一纸书信即可!

更何况魏无期在书信里大赞赵元以平民百姓身份,大行报国之心,敢以一己之力担负永宁的流民安置问题,可谓大忠大义。

甚至从魏无期书信中得知,那赵元虽有满腹经纶,但却并无官场朝堂之意。

这种清风明月般的隐世贤良,若连才华也被埋没岂不可惜?

这样的人,这样的诗词水准,岂能受限于功名地位,没有载入学院圣典的资格?

尤其那首直击灵魂的临江仙,几乎触动了他的心底最深处,让他瞬间想起了一个人。

那便是在大离王朝腐朽崩溃时,和他一起高举义旗建立大乾政权的结拜大哥,赵乾!

可惜时过境迁,心中纵有万般思量和遗憾,也早已物是人非。

不过一念至此,他像是猛地想起了什么,目光骤然犀利地扫向老太监追问道:“你可还记得当年那个萧灵儿?”

“哪个萧灵儿?”

老太监一脸迷茫,完全跟不上刘坤的思维跳跃。

但紧跟着,也像是一下子反应了过来,不可思议道:“陛下是在怀疑那赵元?”

“不,不可能,当年一路向西直至景国都没有寻到,世上哪儿有这么巧合的……?”

“查,立刻秘密去查!”

刘坤霍然起身,紧紧攥着手里的信函,表情复杂道:“不管是与不是,都不要惊动他们!”

“喏!”老太监一脸肃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