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 朝议!风暴!(2 / 4)
识到,真正的改变不是靠一次曝光,而是当千万人开始相信“不该如此”并愿意说出来的时候。她写下一篇短文,题为《我为什么不怕说了》:“从前我以为沉默是因为无力,后来才明白,沉默往往是因为害怕。可当你看到有人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说话,你就知道,怕,也可以被战胜。”
这篇文章被上传到“清明之声”公益平台,当晚点击量突破百万。有网友留言:“我们不是没有正义感,只是太久没人带头。”也有人说:“原来课本里的东西,真的能活过来。”
而在敦煌研究院,赵秉钧教授带领团队继续深入研究那枚指纹。他们联合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利用最新AI图像增强技术,将明代登记册上的印痕与血书下方的指纹进行三维比对。结果显示,匹配度高达93.6%。虽然法律意义上尚不能认定身份,但在历史学界,这已是一次震撼性的突破。
“她真的存在过。”赵老坐在实验室角落,声音轻得像自语。他打开抽屉,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三十年前他在南京档案馆拍下的一页残卷,上面有“阿?”二字,墨迹淡薄,几近消失。那时他还是个青年学者,所有人都笑他执着于一个传说人物。如今,照片旁边摆着高清扫描图,两相对照,竟如隔世重逢。
当晚,央视《国家宝藏》特别节目播出“寻找阿?”专题。镜头扫过莫高窟第十七窟,红外光下,那行血书再次浮现:“吾名可湮,吾志不可灭;竹杖所指,即是归途。”主持人低声念出这句话时,全国收视率瞬间飙升。节目结尾,播放了一段合成音频??技术人员根据明代女官常用语调与文献记载的修辞风格,模拟出一段“阿?”可能说过的话: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不愿闭眼。若天下皆盲,则我愿做一烛;若众人皆哑,则我愿为一音。纵使身毁,声亦不绝。”
全场静默。许多观众在弹幕打出同一个词:“听见了。”
千里之外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凯瑟琳?李正戴着耳机反复听这段音频。她的中文进步飞快,已经能勉强理解大意。她合上笔记本,走到窗前。波士顿的秋天落叶纷飞,校园里一群学生正在草坪上举着竹枝合影,那是他们亚洲文化社新发起的“SaytheTruth”运动标志。她忽然想起老师说过的话:“‘清明’是一种光。”她轻声重复:“qingming……清明。”
她打开电脑,登录“全球守墓人联盟”官网,注册成为第10274号成员。填写简介时,她写道:“我来自美国,不会忘记第一个让我想学中文的故事??那个用一生保持沉默的女人,却让世界听见了最响亮的声音。”
国内,“竹声计划”数据库迎来重大更新。系统自动抓取全国政务公开平台、信访记录、新闻报道中的基层抗争案例,经人工核实后录入档案。目前已收录真实事件三千二百余起,涉及环保、教育、医疗、拆迁等多个领域。其中最令人动容的一例,发生在甘肃庆阳:一位乡镇公务员拒绝伪造扶贫数据,在辞职信中写道:“我可以不做官,但不能说假话。”他被调岗边缘化十年,直至《退位录》热潮兴起,他的事迹被网友挖出,引发舆论关注。如今,他受邀回到母校演讲,台下坐满了即将步入公职系统的年轻人。
周婷带着“清明基金”团队专程走访了他。临别时,那人递给她一本破旧的工作笔记,里面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