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与大明共荣!朱允熥的忧虑(1 / 5)

加入书签

    “好!”朱允?拍掌赞叹,目光中透着毫不掩饰的欣赏:“李芳远,朕果然没有看错你。”

    “有你执掌高丽,朕深信,未来的高丽定能迎来国泰民安的盛世。”

    一纸条约,谈判一年未果,却在陛下的寥寥数语间...

    ###内政改革:新旧交融开盛世

    在一系列文化、社会与科技成就的背后,李文博深知内政改革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依赖于外在表现,更需要坚实的内部制度作为支撑。为此,他着手对大明的政治体系进行深度调整,力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开创出适合新时代需求的治理模式。

    首先,李文博对官僚体制进行了全面梳理。他意识到,传统的六部制虽然分工明确,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存在效率低下、相互推诿的问题。于是,他引入了“职能整合”的理念,将部分交叉重叠的职责重新划分,并增设若干专项部门以应对新兴事务。例如,他设立了“经济规划司”,专门负责制定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同时,还成立了“环境监察署”,以加强对自然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督。

    其次,在地方治理方面,李文博推行了一种被称为“双轨制”的新模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府县制度,确保基层行政管理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则通过设立区域发展委员会,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这些委员会由当地贤达人士、商贾代表以及普通百姓共同组成,定期召开会议讨论重大事项。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使得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

    为了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腐败现象滋生,李文博特别加强了监察机制建设。他恢复并完善了御史台的功能,赋予其更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他还创新性地提出了“透明政务”概念,要求各级官员必须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及履职情况,接受公众监督。这种做法在当时引发了广泛争议,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其必要性,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外,李文博还非常注重人才选拔机制的优化。他取消了以往单纯依靠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做法,改为采用多元化标准综合考量。除了考察应试者的学术水平外,还会对其品德修养、实践经验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对于那些表现优异但未参加科举的人才,他也开辟了特殊通道,允许他们通过推荐或考核方式进入仕途。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为大明储备了大量优秀干部,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外交智慧:四海一家通天下

    如果说内政改革是稳固根基的关键,那么外交策略则是拓展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李文博深谙此道,因此他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始终秉持“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原则,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

    针对周边邻国,李文博采取了“睦邻友好”的方针。他主动派遣使节前往朝鲜、日本、安南等地,与其建立密切联系,并签订了一系列互惠协议。例如,与朝鲜达成粮食交换计划,用大明先进的农具和技术换取对方优质的稻米;与日本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双方艺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