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两难(2 / 2)

加入书签

的手,声音中满是感慨:

“媚娘,对不起,是朕太冲动了,没有考虑到祖制和朝野的反应,险些酿成大错。”

“陛下言重了。”

武媚娘微微一笑,笑容温婉却不失大气,

“臣妾身为天后,本就该与陛下同甘共苦,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

只要陛下身体安康,大唐国泰民安,

臣妾便心满意足了。”

寝殿内再次恢复安静,只剩下烛火燃烧的轻响。

李治靠在软榻上,疲惫地闭上眼,心中却安定了许多。

武媚娘静静地坐在他身边,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中,眼神复杂。

李弘五七刚过,李治便按照武媚娘说的,将立储之事主动提上日程。

六月初五,

内侍手捧烫金册立文书缓步出列,清朗嗓音穿透殿内寂静,传遍四方:

“昔日孝敬皇帝李弘,

仁厚谦谨,惠泽万民,奈何天妒英才,不幸早逝,

致使国本无依,朝野忧心。

雍王李贤,素有贤名,敏而好学,躬行仁孝,

且通晓治道,可承大统、安社稷。

今奉陛下旨意,册立雍王李贤为皇太子,布告天下,大赦天下!”

言毕,内侍手捧明黄册宝,稳步走向阶下的雍王李贤。

李贤身着亲王蟒袍,身姿挺拔如苍松翠柏,面含恭谨却不失沉稳。

他上前一步,跪地接册,动作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殿外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落,为他周身镀上一层鎏金光晕,宛若天降祥瑞。

满朝文武见状,皆躬身行礼,

齐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声浪雄浑震耳,引得殿外铜铃轻响,

连檐角的瑞兽雕塑,都似被这股蓬勃气脉感染,染上了几分鲜活生气。

郝处俊上前一步,拱手对李治道:

“太子殿下天资卓绝,又勤勉好学,

此乃大唐之幸、万民之福,

实乃社稷之安啊!”

李治微微颔,目光落在李贤身上,满是欣慰:

“朕亦盼他能承继先祖遗志,护佑大唐江山。”

自册立之后,李贤果不负众望。

每日清晨,他便准时入东宫处理政务,案头奏章从不积压;

午后则前往崇文馆,与学士们探讨经史子集,纵论古今治世之道。

他引经据典时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处理奏章时洞若观火、切中要害,

连李治都数次对左右赞叹:

“吾儿行事稳妥、思虑周全,朕可无忧矣!”

时光荏苒,暑气渐消,转瞬便至八月十九。

这日天未破晓,偃师恭陵外已戒备森严,

手持戈矛的禁军将士排列得严丝合缝,

铠甲在晨雾中泛着冷冽寒光,空气中弥漫着肃穆哀伤。

李治不顾太医“龙体为重”

的劝阻,

执意亲自扶着辇车前往恭陵,要送李弘最后一程。

辰时过半,李弘的灵柩由六十四人抬着,

自长安方向缓缓驶来,灵柩上覆盖着象征帝尊的明黄龙纹锦缎,

沿途百姓皆披麻戴孝,手持香烛跪拜于道旁,

哭声此起彼伏,哀婉动人,连风吹过松柏,都似带着呜咽之音。

hai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