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o章 孝敬(1 / 2)
更有好事者搬出陈年旧事,添油加醋地散播:
“你们可别忘了,
当年天后为争夺后位,连自己刚出生的女儿都能狠心舍弃,
制造‘杀女争后’的事端,扳倒王皇后与萧淑妃。
如今太子英明神武,多次在朝政上与天后意见相左,
碍了她把控朝堂的野心,即便太子是她的亲生儿子,
她又怎会容下?”
这些流言越传越细,越说越“有理有据”
,
到最后竟有人信誓旦旦地声称,
自己亲眼看见东宫的厨娘在深夜时分,将一小瓶鸠酒悄悄倒进了太子的汤药里,
而那厨娘,正是天后早年安插在东宫的人手,平日里看似老实本分,实则暗藏心机。
一时间,流言如潮水般汹涌,
有人半信半疑,有人深信不疑,
更有人借题挥,添入诸多捕风捉影的细节。
这些流言越传越细,越说越“有理有据”
,仿佛每一个传播者都亲眼所见。
有人说,昨夜太子薨逝后,曾看见天后站在殿外,眼神平静无波,没有半分丧子的悲伤,
有人说,许太医全家被打入了天牢,并非因为误诊,
而是天后怕他泄露太子中毒的真相,故意杀人灭口。
次日清晨,晨曦微露,冰棺被侍从们小心翼翼地抬出行宫。
那具覆盖着太子旌旗的棺木,在晨光中显得格外肃穆,也格外刺眼。
官员们分列道路两侧,目光落在棺木上,神色复杂,
有对太子英年早逝的惋惜,有对帝王丧子的同情,更多的却是对流言的揣测与忌惮。
送葬的队伍缓缓启程,朝着长安的方向行进。
流言如同一阵无形的风,紧紧跟随着队伍,
一路上,越来越多的人相信,
那个温厚英明、深受百姓爱戴的太子李弘,
最终是死在了自己亲生母亲武媚娘的手里。
五月初五的长安,菖蒲悬门,艾香满街,
本该是龙舟竞渡、粽香飘溢的端阳佳节,宫墙却被一层浓重的哀戚笼罩。
太极殿内,李治身着素色龙袍,眼底的悲恸无法掩饰。
殿外传来轻缓的脚步声,礼部尚书手持谥册,缓步而入,躬身行礼:
“天皇,追谥太子殿下的谥册已备好,请天皇御览。”
他将烫金的谥册高举过头顶,等待李治过目,
自李弘行宫薨逝,李治连日以泪洗面,今日在端阳节行追谥之礼,更是将满朝的目光都聚于此地。
李治抬手,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
“呈上来。”
内侍接过谥册,小心翼翼地展开,金黄的册页上,
“孝敬皇帝”
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却像针一样扎进李治的眼底。
他垂眸凝视,过往的片段一一闪现:
幼时的李弘牵着他的衣角,奶声奶气地问“父皇,什么是天下”
;
少年时的李弘在御书房彻夜苦读,鬓边沾着墨渍也浑然不觉;
成年后的李弘替他处理朝政,面对群臣争议时从容不迫的模样,
一幕幕清晰如昨,可如今,那个鲜活的儿子,
却只剩一个冰冷的灵位,和这一纸沉重的谥册。
“孝敬……”
李治轻声念着这两个字,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弘儿一生,孝于朕与媚娘,敬于朝臣百姓,这个谥号,他担得。”
他抬起头,看向阶下的文武百官,声音提高,
“太子李弘,仁孝宽厚,聪慧敏达,监国之时忧国忧民,为朕分忧,为大唐谋福。
今不幸薨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