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4章 这只碗,故事关于兄弟(2 / 3)

加入书签

饰似乎在光影中跳跃着生命的韵律,他的眼中闪着温暖而深邃的光芒:“光绪年间,在江南的一个小县城里,住着寒门出身的张氏兄弟。”

“张文明和张文渊,兄弟俩自幼苦读,在那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竟然同时高中举人。”陈阳的声音中带着赞叹,“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整个张家小院都沸腾了,邻里乡亲纷纷前来道贺,都说这是祖坟冒青烟了。”

“按照惯例,两兄弟都可以进京赶考,去争那金榜题名的荣耀。”陈阳轻叹一声,“但现实却如一盆冷水浇下——张家早年家道中落,家境贫寒,多年来为了供两个儿子读书,早已债台高筑。”

“别说两个人进京的盘缠,就连一个人的费用都要东拼西凑。”

“面对这个艰难的选择,”陈阳的声音变得沉重起来,“两兄弟的母亲——一个已经满头白发的慈祥老人,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她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望着满天繁星,心如刀绞。”

“选哥哥吧,对弟弟不公;选弟弟吧,又对不起长兄。”陈阳摇摇头,“这位善良的母亲,无论是偏向哥哥,还是偏向弟弟,都觉得对另一个孩子不公平。”

“最终,她做出了一个看似公正却又无比痛苦的决定——让兄弟二人抽签决定,把选择权交给命运。”说着,陈阳微微叹了一口气,似乎为这位母亲的无奈而感慨。

“抽签的那个夜晚,月色如水,张家小院里点着一盏昏暗的油灯。”陈阳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母亲颤抖着手准备了两个纸团,一个写着'京城',一个写着种田。两兄弟静静地坐在桌前,谁也不说话,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就在这时,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陈阳的语调突然一转,“兄长张文明趁着母亲不注意,偷偷作弊了——他悄悄看了纸团的内容,然后故意选择了那个写着'种田'的签。”

“他要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完完整整地让给自己的弟弟!”陈阳的声音中充满了敬佩,“这个举动,连上天都为之动容。”

“离别那夜,秋风萧瑟,兄弟二人在那间破旧的茅屋中相对而坐。”陈阳轻抚着碗沿,“月光透过破损的窗纸洒在地上,两兄弟在这银辉之下,举起粗糙的瓦罐,对月盟誓:无论身在何方,都要清廉为官,心系百姓,绝不忘记今夜的兄弟深情!”

“临行前的那个清晨,母亲双手颤抖着,将这只青花龙纹碗交给了即将远行的小儿子张文渊。”陈阳的声音变得柔和,“她拉着小儿子的手,红着眼眶说:'孩子,你哥哥为了成全你,故意输掉了抽签。”

“这只碗是咱家传下来的,你带着它,日后不可辜负哥哥的一片苦心!”

“听到这话,张文渊当场就跪下了,抱着母亲的腿痛哭流涕。”陈阳停顿了一下,“但木已成舟,为了不辜负哥哥的牺牲,他只能强忍泪水,踏上了进京的路。”

陈阳小心翼翼地指向碗心那精美的暗刻龙纹,语调变得深情:“您看这精美的纹饰,弟弟张文渊后来经过多年苦读,终于金榜题名,官至巡抚。”

“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官居何位,他都始终将这只碗带在身边,从未离身半步。”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会独自一人捧着这只碗,借着烛光凝视碗中的龙纹。”陈阳的声音充满感情,“他常常对身边的幕僚说:'这碗中的龙纹就像兄长的目光,时时刻刻在监督着我,提醒我要坚守初心,不忘兄弟深情。'”

“更让人感动的是,”陈阳继续说道,“远在家乡的兄长张文明,虽然没能进京赶考,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怨恨或消沉。相反,他在家乡办起了私塾,教书育人,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乡里的孩子们。”

“每当收到束修钱财,张文明总是将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